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第十课时二](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6 11:26: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第十课时(二](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课时(二)

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第十课时(二](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附录]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 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002年杭州统考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 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 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2002年通辽统考题) 

【分析】:(1)略 。(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 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2003年通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 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 (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 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 和 。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 (2003年淄博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 (3)豪放而飘逸。 

七、 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第十课时二](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教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4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08-05

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0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通用10篇)06-09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25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8-20

陋室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7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教案03-04

雅舍(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