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六步法(高一)

时间:2024-08-20 21:23: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阅读六步法(人教版高一)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要求。古代诗词以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古诗阅读六步法(人教版高一)

诗词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可谈论的地方很多。本文针对高中生的诗词水平和阅读能力,谈谈古诗词阅读的一般方法。

一、读诗题

读一首诗,首先应读诗的标题。从多数诗题中可以读出诗歌描写的内容大致属于哪一类。如《菊花》、《蝉》这类诗题,就属于咏物诗,大多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望洞庭》《题君山》这类诗题,属于写景诗,可能借景抒情,也可能是赞美自然。《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送”字,则表明此诗是送别诗,“暮雨”二字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越中览古》《蜀相》则是怀古诗。有些诗题只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或事由,如《春夜洛城闻笛》,《清明》、《约客》。少数诗题则相当于无题,如《漫成一首》、《无题》这样的诗题。词除了有词牌名,还有标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赤壁怀古”就是标题。

二、知背景

背景包括近的背景和远的背景。近的背景是指诗人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诗人人到中年,无端被贬,游览赤壁,自然联想到三国英雄,心中不免涌起无限感慨,遂化而为诗。关于近的背景,有的诗人会在序中交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诗前就有小序。

远的背景指作者的生平和志趣。了解这些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诗人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他把此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以示告别。这是写此诗的近的背景。至于诗人为何要以“梦”的形式告别朋友,那就要联系作者被放出京的经历和豪放傲岸的性格了,这就是远的背景。

知背景要通过平时的了解性阅读来实现。

三、抓诗眼

诗中有能体现诗的主旨或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就是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诗眼,“都在空城”是《扬州慢》的诗眼。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以“联”、绝句和词以“句”、古体诗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抓诗眼就要善于抓“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的诗眼或词眼所在。可见,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抓准诗眼,我们就多了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如《越中览古》的结句“只今惟有鹧鸪飞”道出了对夕盛今衰的感慨;《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清新、宁静的山村生活的喜爱留恋;《声声慢》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道出了词人无法排遣的孤独与凄苦。

抓诗眼应先浏览诗歌内容,然后注意诗词中的抒情议论句,尤其要注意结句。

四、品诗句

以上三步通过读诗题,知背景,浏览诗歌内容抓诗眼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以下三步就是细读品味了。品诗句就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的手法,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妙处。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诗题为“蜀相”,可以确定此诗属于怀古思贤类。开头一句,以问引起。诸葛祠在何处?锦官城外,远望可见翠柏葱郁,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联点题,开门见山,一问一答,自开自合。颔联写到春草和黄鹂。碧草青青,映绿了台阶,黄鹂的鸣叫从茂密的树叶中传来,更加婉转动听。这本是春天的美景,但上句一个“自”,下句一个“空”字,道出了萋萋碧草的寂寞,黄鹂声声的徒劳,乐景衬出了哀情。颈联一转,由祠堂景象转写诸葛亮。上句写刘备三顾茅庐,下句写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这里写刘备是衬托诸葛亮。尾联收束全篇,体现诗旨。诸葛亮这位老臣六出祁山,出师伐魏,却未能取胜,最后带着遗憾卒于五丈原军中。想到这些怎能不令英雄清泪纵横!“英雄”所指何人?当指心系社稷,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当指古往今来所有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在这首诗中,有碧草黄鹂之景,身许社稷志在匡国之人,更有壮心不已却壮志难酬之情,景情交融,感人肺腑。此外,以乐景衬哀情,陪衬突出,虚与实,宾与主这些笔法都令人玩索。

五、探意境

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契合交融,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就是诗的意境。探寻诗的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

诗人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的“寂寞”形象,又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孤独凄苦的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了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不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艳,任随百花妒忌,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衬出“香如故”的可贵。“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品质。梅花的品格就这样多层次地表现出来,因而这首词的意境就显得深邃。

再看杜甫的《漫成一首》。诗人写的是一个月夜,首句写江中的月影离人只有数尺,既写出月影靠船很近,又写出江水的清明。第二句写船上的风灯(为避风而用纸罩的灯),在月光下显得柔和。接着写沙滩上屈身熟睡的白露,最后写到船尾鱼儿跳跃摆动尾巴弄出响声。月、灯、鹭、鱼各成一景,诗人通过远近推移,以动衬静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岸上、物与物、景与情之间相互联系,浑然一体,形成宁静安谧的意境,极为和谐。

六、体感情

诗词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捕捉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依然要靠分析诗歌形象来完成,因为诗歌形象中跳动着诗人的感情脉搏。仍以《卜算子咏梅》和《漫成一首》为例,先说前一首:全词写梅花,也是喻自己。联系诗人的生平,词中梅花的遭遇体现了诗人的遭遇,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品格的写照:梅花的孤寂形象概括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命运;梅花承受风雨的侵袭表现了诗人自己遭受打击迫害的凄苦情景;梅花的铮铮硬骨和高尚情操体现了陆游的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于追逐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结局正是诗人一生不幸、终生坎坷的命运遭际的体现。“只有香如故”深刻表现了陆游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所以说,词人借梅花形象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再说后一首:此诗写于杜甫流寓巴蜀时期。一个月夜,停泊江上,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杜甫凝望着江上沙岸的景物,他看得那么细致,看得那么真切,以至于完全入迷了,不禁衷心赞美起这月夜的“静”美(沙头宿鹭联拳静)。至此,诗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之情已洋溢在诗句中了。

                                         江西崇仁一中

                                            黄 漪

                                         邮编:344200

 

【古诗阅读六步法(高一)】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四步法(网友来稿)05-24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02-27

授课五步法浅说(教学论文(教学论文)07-14

六 步阅 读 法--散文阅读策略06-22

六年级阅读心得01-01

【必备】高一周记合集六篇02-27

【精选】高一周记模板合集六篇01-02

病句辨析三步法(教师中心稿)08-23

古诗的说课稿07-20

古诗的教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