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是基石

时间:2024-07-22 23:19: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感是基石

 语感是基石

--浅析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内容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可以说语感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石。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介绍语感的内涵、地位以及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更是明确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一、关于语感的内涵

   语感是什么?王尚文先生这样精辟的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和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一种对言语的的感觉,对学生而言,无不可能假装有,弱不能假装为强,钝不能假装为敏。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毫无保留的还给学生。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出,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须从学生语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构建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的发展自身语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语感这个基石打扎实了,才能提高语文水平。

二、关于语感的地位 

语感地位指语感在语文能力中的地位和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前者决定了后者,确认了语感在语文能力中的地位,也就确立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以下简称“新课标”),“语感”的地位大为提升。1999年以前历次语文教学指导性文件(大纲、课标等)均未提及语感,2000年修订大纲,在“教学建议”的阅读条款中,开始提出要“培养语感”,新课标则把语感 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多次提到“语感”,如“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等。

语感地位的提升令人瞩目,究其原因,是语感固有的文学意义、以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华与“语文素养”的新理念的合拍。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培育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1、“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2、新课标还把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细化,“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无庸讳言,在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文学性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特征,这不仅可以从新课标制定者的解读体会出来,还可以从新课标实验教材大量增加的文学作品得到佐证。语感的综合性、情感性、形象性和语文素养的特征的高度吻合,从而使语感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关于语感的培养

研究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关于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便成为语感研究这个热点中的热点。 

(一)训练朗读,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叶圣陶老先生十分推崇美读(相当现在所说的“有感情朗读”),他老人家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可以培养语感,是内隐学习的机制在起作用。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 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其次,要注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第三,要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第四,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

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3、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4、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指出文章中的优点,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略显幼稚,却也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二)指导背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像,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总之,在当前,语感这个基石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努力实施新《大纲》关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规定,实现既定的目标,并获得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写 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3、《叶圣陶论语感》 李亚英

 

【语感是基石】相关文章: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05-25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08-29

重唤语感教学07-03

英语感谢信09-25

英语感谢信范文09-02

考研英语感谢信02-08

简单的英语感谢信07-13

母亲节祝福语感动,母亲节祝福语感动人心07-18

英语感谢信13篇01-17

英语感谢信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