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本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建议略读课文,两篇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对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及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相应的说明知识得到巩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2. 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 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本文结构顺序怎样的?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
(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
(3)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三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 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 小结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说明语言 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六 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七 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 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二读课文,研讨问题
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三 小结说明文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
四 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五 诗词部分
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诗文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分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旅游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山”,也可以是“祁连山”)
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凉州词 王之涣
诗文大 意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分析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竺可帧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说法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 1935年) 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
问题 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
塞下曲 卢纶
诗文 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分析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诗文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技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理解1、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2、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3、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4、“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六背诵诗词
七积累背诵
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俗语或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轰隆,西虹雨。
八 练习
1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你从下列诗句中发现我国春天有什么特点?
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阅读下面《冬至》一文,完成
太阳虽然高挂在空中,却显得苍白无力,挡不住北风的凛冽,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匆匆而去。冷,真冷啊!
急步跨进自选商场,一股热气迎面扑来。爽!舒服极了。商场里倒是挺热闹的,顾客们穿梭选购,店员们殷勤服务。
忽然,商场里安静下来了,一种异样的氛围弥漫开来。售货员的微笑变成了惊疑,顾客的脸上也带着惊讶或气愤。怎么,今天出了什么大事?疑惑的我不由随着人们的目光向前望去。啊,乞丐,一个老乞丐在选购食物!
他弯着腰,眯着眼,在食品架上扫描,右手紧紧地握着。而众人的眼睛正“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乞丐怎么也进了商场?我暗暗自问:“怎么不能?他也是一个人,也有应得的权利。”这时,犹豫多时的他终于选定了食物-一条最便宜的面包棍。
他向收款机走去,右手仍然紧握着,人们纷纷自动让道,正在交款的一位女士立刻局促不安起来,一面催售货员赶紧收款,一面把自己的女儿-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拉了过来。他排在了女士的后面,隔着一段距离,但女士却像背上遭了芒刺一样,身子猛地向前滑出。小女孩不懂世事,却回过头来,好奇地望着这个衣裳破旧的老人,一双纯洁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脸上展现着天真的笑容。“爷爷!”突然,小女孩亲热的叫了一声。全场顿时一震,那老人更是惊呆了,嘴唇动着,昏花的老眼里泪光闪烁。他弯下腰,颤巍巍地用他那干枯的手掰开面包,递了一半给小女孩,小女孩伸出细嫩的小手毫无顾忌地接了过来。她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被她那涨红了脸的母亲一把拉了出去。
老乞丐默默无语地在收款台上,撒下了一把“叮当”作响的硬币,驼着背走出了商场。商场里又活跃起来了,售货员的脸上又绽开了温暖的微笑。
我走出商场,看见老乞丐正在弯腰从废物箱里捡起半根面包,那是他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然后蹒跚着,慢慢消失在寒风中…… (作者:陈慕炯 选自《慧语》2005.10)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文章用“冬至”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文章第4段、第5段两次写到老乞丐“右手紧握着”,作者这样描写有特别的用意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3.老乞丐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是谁扔到废物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判断理由。
4.阅读下面一段调查报告,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城市中的乞丐?
被调查的乞丐中,46.3%的人从来没有受到当面的侮辱;24.4%的人受到过一两次当面侮辱;19.5%的人受到好几次侮辱;9.7%的人经常被人当面侮辱。
在看待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帮助他们的人是“善良的好人”的占35.7%;觉得是在“可怜”他的占31%;觉得帮助自己是“别人应该做的”占4.8%。
在看待不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各自有各自的难处”的有8人;认为“没看见自己的存在”的有5人;只有1人认为不给予帮助的人“没有好报”。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正确使用虚语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12
《荷塘风起》教学设计、评点及教学后记(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9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3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7
苏武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09-13
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0
《小鸟找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10-22
《勾践灭吴》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