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物心理描写方法举隅(必修)
追 忆
人物心理描写方法举隅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划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笔者就人物心理描写作如下常用的方法举隅:
一、白描法。
白描法也称“粗笔描写”、“速写”、“写意”,原为中国绘画传统技巧之一。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采用墨线勾勒出人或物的形象的画法。后来,这种技巧被引入到写作中,引申为文章的表达笔法之一。 运用白描法写人,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语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使用白描手法的优点是节俭、经济、节奏快,有利于情节发展,因此很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白描法如果运用成功,可以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教为深刻的印象。鲁迅对白描法的运用就很擅长。
如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白描: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粗略几笔,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工笔法。
工笔也称“细笔”。原是中国绘画技法用语,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在文章中则指用细致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进行刻画、雕琢的描写手法。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和渲染,语言精细、富于色彩。如列夫托尔斯泰《复活》里:一个身材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那个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布,分明故意让几绺卷曲的头发从头布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出现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的马铃薯的嫩芽......在那张脸上,特别是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工笔虽然需要精雕细刻,但也要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切不可面面俱到,兜揽全部。
三、语言对比法。
古语云:“言为心声。”人物在不同的场合说出不同的话,恰恰透露出人物真实的内心。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对比刻画“母亲”的心理的: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前后两次截然相反的话语,表现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又如,学生习作《“泥腿子”和爸爸的“土”》中有:爸爸常说:“咱在这位置上,咱就是人民的公仆,是乡亲们的办事员。”爸爸却笑者说:“把我的一生奉献在这个位置上,我已满足。”朴实无华的话语,把一个甘愿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语言描写不要有言必录,只需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其个性化、典型化、生活化,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为主题服务的目的即可。
四、细节描写法。
细节描写法即对人物形象特征、动作、语言、心理及处所的环境和场面等那些细微而极富表现力的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可以显示人物、环境、场面中的细小特征和变化,对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邵志鸿《父亲和他最后一茬埋葬》:他伸出两手,将一大丛麦子向自己的胸前拥过来,那姿势就像一个男人在拥抱要永远离开他的心爱的女人。拥也就拥了,父亲还弯腰将脸埋在麦子之中,用鼻子嗅了嗅麦穗。我看得出,父亲的本意不是想嗅麦穗,而是想亲吻一下麦穗,因为父亲的鼻尖只是轻轻地靠在细细的麦芒上,而父亲的唇却紧紧地贴在麦穗上。做完这一切动作之后父亲猛地站起,一抬腿又上了田埂,他把目光洒向整个麦地,两行浑浊的泪水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这一细节描写将父亲在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时的留恋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节描写必须具有概括意义,能为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主题服务。
五、动作暗示法。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因而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看,对特定心理支配下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的描写都间接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高兴了,像个孩子一般跳了起来;愤怒了,将椅子重重地坐在身子下;紧张了,两只手不停地搓着;轻松了,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来。
如,莫泊桑的《项链》里,写到玛蒂尔德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借到了那串精美的项链时,只用了四个小小的动作:“她跳起来,搂着朋友的脖子亲她,然后带着这串宝物溜也似的走了。”就写出了她此时此刻内心里一浪比一浪高的狂喜。
又如,有一位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写到妈妈与邻居王大婶闲谈,夸“我”夸得太过分时,“我脸涨得通红,手不停地绞着衣角,还用胳膊轻轻地拐了妈妈几下......”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但把妈妈善于炫耀子女的特点表现出来,还把“我”实事求是,对妈妈这种做法表示反感的心理作了成功的刻画。
六、直接描写法。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以上的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式,它非常恰当的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又如,鲁迅《阿Q正传》:“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这些心里描写虽然很简洁,但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化了出来。
七、抒情独白法。
抒情独白法即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如,王愿坚的《粮食的故事》: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这个文段,心理描写非常成功。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最后, “我”毅然牺牲了儿子, 使“我”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堂课对小弗郎士严肃而深刻的教育,使他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开始觉醒并逐渐成熟起来。其中写了他的一段内心独白:“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再如,海明威(美)的《老人与海》:“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 Detuso ”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八、梦境描绘法。
梦境描绘法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下面选一较短的进行说明。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有这样的描写:“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这里作者就描写了梦境。它既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又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任人宰割的不合理的黑暗现实。
九、心理分析法。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写道:“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玛蒂尔德希望摆脱寒酸、暗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十、神态显示法。
这种描写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恰当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能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如,我们常用“他瞥了一眼”或“他撇了撇嘴”等,来表现对人的轻视。
又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想念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是因为中年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所以开始不敢作声,后来又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十一、景物衬托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心情忧郁者的眼中没有晴天,心情开朗者的心里永远阳光明媚。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如,茅盾的《春蚕》:作者描写老通宝抬起他那焦黄的皱脸,苦恼地望着他面前的那条“官河”,河里“来往的船也不多”,“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熏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塘路边的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这些景物的描写,一方面暗示着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与国民党的残酷压榨使江南蚕业萧条,另一方面也衬托老通宝忧愁痛苦、迷惑不解的心情。
又 如,鲁迅《社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也许是渔火。这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对一路环境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再如,一位学生在写《我被评上了“三好生”》中写道:“今天,校园大门两侧插着的彩旗特别鲜艳,花池里的月季花开得也格外美丽......”这句景物描写,生动地衬托出“我”被评为“三好生”而兴奋不已的心情。
十二、幻觉展现法。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些幻觉描写,很好的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总之,在各种描写中,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我们必须对人物心理描写方法加以研究。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情绪、联想等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人的灵魂是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反映,是现实生活种种形态、种种情状的聚光点,精神领域也不是孤立之物,更不会是单个体。所以写人物心理的笔也是无止境的。
【人物心理描写方法举隅(必修)】相关文章:
话题作文审题方法举隅(网友来稿)07-14
高中描写人物的作文07-09
《人物描写》教案(精选14篇)10-19
《人物描写一组》说课稿10-24
巧用外貌描写,鲜活人物形象--人物描写作文指导(教学设计)07-10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反思09-11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反思02-19
地理必修二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