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圣洁高雅的化身--兰花(选修)
圣洁高雅的化身--兰花
追 忆
兰花香、色、神、韵四绝,富含内涵美、情操美、品性美、神韵美的艺术审美价值。奇香秀色激起古今多文人墨客文思如泉而涌,挥毫泼墨赞美吟咏兰花,故有一箭兰花万首诗之说,或许诗人诗兴勃发的缘由还在于兰花之韵,古诗云:“兰箭临风韵似诗。”
千古骚人,颂兰不绝,《易经》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儒家鼻祖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记述:“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以及他晚年的长叹:“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兰在儒家思想道德的载体中,一代一代沿传后人。《诗经》和《离骚》中也多次出现兰,屈原在《离骚》中先后七次写兰,六次写蕙。这些古典诗词中吟咏的“兰”,是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兰科兰属中的兰花?现实中虽有借助一些典籍中的词条佐证,但是都不足以使人信服对古今之兰非同一物之说,或许没有甄别真伪之必要。
兰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中,皆可找到兰花的影子,特别是唐诗宋词咏颂兰花的尤多。一些文豪诗圣留下了不少兰花绝唱,陶渊明作《幽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韵味深长,脍炙人口。李白的《赠友》诗云:“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白居易《问友》诗云:“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哲理深刻,诗情并茂。清朝闽侯人李鸿瑞把文人墨客吟颂兰花的诗词编成《素兰唱和集》,收集了不少讴歌颂兰的名句佳篇。其中有“建谷奇芳胜岭茶,素心人惜素心花”表达了对建兰的钟爱之情。
兰蕙香幽,文人清高,文人总爱以从山中来,圣洁无比,超凡脱俗之兰自喻,表达文人抱芳守节,不偏不倚,不求闻达淡泊明志的高风亮节心志,故有众多以兰抒情,借兰言志的文人雅士。宋末元初,福州籍诗人、画家郑思肖,他以为官清廉,高风亮节为百姓拥戴,画兰不画根与土,以示“国土”沦陷,但矢志复归;把画室叫“本穴世界”,“本穴”就是“大宋”的隐意,将“本”字的“十”移到“穴”字的下方,就变成了“大宋”了,表现郑思肖抗击“南侵”的意思;1306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郑思肖作一幅无土无根的春兰纸本墨笔画,现仍保存在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署名所南翁,画的题款为:“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文人与兰花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兰花作为文学题材入诗入文入画;另一方面文人借高洁之兰喻人喻物喻事,这就是所谓兰被称作为人格之花的缘由。 金秋时节,兰花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向辛勤的园丁献上一束或是一盆兰花,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儒学派创始人孔子不仅是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也是中国兰文化的创始人。他在中国兰文化史上创造性提出了“兰当为王者之香”的著名论断,并发出了“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贫困而改节”的赞叹。受孔子影响,兰花自古被人们誉为“君子之花”、“德人之花”、“善人之花”,成为圣洁高雅的化身。兰花“不因无人而不芬”的品性,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相称合拍。
【圣洁高雅的化身--兰花(选修)】相关文章:
追寻高雅的生活教案09-16
大学数学选修课心得06-22
我眼中的兰花06-14
追寻高雅的生活教案2篇06-23
《雷雨前》赏析(苏教版高二选修)07-19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人教版高二选修)10-15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06-06
论语选读问仁(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09-03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