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索

时间:2024-09-23 00:23: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索

  [内容摘要]: 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本文旨在阐释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倡导以对话的形式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言语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语用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言语寻找语境直觉语境的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把阅读对象当作一种交际媒介,把读物人化的过程。阅读理解的认知模式告诉我们必须依据阅读的认知规律进行阅读教学,否则会事倍功半,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智技能,是心理的联结。当代语用学认为:阅读是一种语境还原;表达是由语境到言语,阅读是由言语到语境。阅读的直接对象是言语,实际上指向语境的意义;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言语寻找语境直觉语境的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读文章,更要读到文章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更要理解文章后面的人发出的交际的信息。根据阅读理解的认知规律,《当代语用学》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分为至少三个层次:(1)字面理解层,即读者仅仅理解言语作品的字面意义,如辨认和回想文章大意、细节、事件发生顺序、地点、人物特征和因果关系等;(2)推论理解层,即读者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自己的背景知识,从字里行间推测词义、文章目的、作者意图等;(3)评价理解层,即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知识和语言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优劣,如评价信息的确切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证明事实的可信性及断言的正确和错误等。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这三大层次是互相交织,互相依归,没有鲜明的界线。我们认为,阅读理解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是读者与言语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参与这一活动的阅读者充当的就是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他们不仅要从言语作品的字面去了解作者的信息意图,还要理解他的交际意图。也就是说,他所要做的工作不限于接受信息、不只是对信息作简单的解码,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推理,理解并破译作者的真实意图。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语文就是言语,言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话。语文能力就是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就是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会话能力。这种言语能力是一种言语个性心理特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借助言语作品这个中介物,开展平等的对话,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在言语活动中与语境交互作用获得并积淀体验,养成语感,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就是言语教学课。张志公先生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皮特科德也认为:我们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上作出调整,进行言语教学,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以对话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识、价值取向等对言语作品进行一个再创造再生产的过程,是一个“言”与“意”互转的过程,是主动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绝不是对言语作品原义的简单重现。因此,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每一个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去获得对言语作品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之上,而应该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跟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对话的人际交往过程。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并不是单向的、静态的过程,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没有互动就没有对话,而且采用隐喻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参与到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师生中,为了改造世界,对话双方的合作非常重要的。”在这种理念下,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对话,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应在文本提供的话题下,展开对话,在信息的流动状态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享受知识、情感、价值、态度等多样营养的精神盛宴。当代语用学认为,要实现成功的对话,交际双方都不能缺乏驾驭语境的能力以及依赖语境进行语用推理的能力。交际者必须准确把握话语的承上启下话轮关系和逻辑关系,了解交际双方的不同认知条件和前提等,才能对话语乃至于整个交际作出准确的理解,才能使交际双方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语境,分析作者的身份、地位、社会文化背景和相互关系,了解言语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特定场合等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言语信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我们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其间包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信息。在言语形式下,蕴涵着丰富的言语内容,而且这些言语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实现。如果没有言语知识和隐含知识的双向传递,没有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互动,整堂课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二)、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特别重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被动、封闭、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于是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各自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我们的任务应该为学生进行阅读搭好脚手架,在充分把握阅读材料的精髓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的指导性关联信息,帮助学生达到整体上的认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环境。同时,“为学生介绍阅读过程中寻找关联信息、形成语境假设、进行思辨和推理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应用者。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先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阅读的话题并提出疑问,老师收集整理后,就学生中的问题类型进行归类,确定讨论的话题。然后这一话题下,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师生、生生间展开对话,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分享学习成果。师生在交流、聆听、评价、互动中有条不紊地把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层次,使学生激活思维,启迪智慧, 张扬个性,开展有效的、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言语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索】相关文章: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07-10

在讲课中创设机会,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网友来稿)09-03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网友来稿)05-25

教育随笔:玩中培养孩子自理能力10-27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07-08

学科教学中能力培养的误区及解决办法07-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八年级必修)10-05

浅谈初中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10-24

教育随笔:玩中培养孩子自理能力2篇08-18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