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所字考察(人教版高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所”字考察
陈千里
(白沙中学,广东汕尾 516622)
“所”字是文言文中用的相当广泛的一个字。他的用法和意义较为复杂,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特就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5个文言文单元20篇文章对其进行穷尽考察。该套教材文言文的选择不仅充分考虑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且也考虑到了时间跨度问题,上至先秦(《国语﹒邵公谏弭谤》),下至宋代(苏轼《赤壁赋》),涵盖了汉语语法史上的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故可以认为我们的考察具有较为充分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教材中“所”字共见64次,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形式被动句标志的‘所’”和“名词”三大类。兹分述如下。
一、 结构助词的“所”
“所”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结合后,便改变了动词或动词短语的性质成为名词性短语;“所”与介词结合,再与动词或其短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这样的“所”称为结构助词。这两种短语都可以称为“所”字结构。教材中结构助词共有60例。
(一)“所+动”结构
这里的“动”结构包括动词及其短语。
1、 所+动。共38例。
(1) 生生所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2)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所生”即生活必需品,“所托”即爱好的的事物,“所出”即从……想出。
在这一结构中,动词之前还可以插入副词,即以“所+副+动”的结构形式出现。如:
(4)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
1.2 所+动词短语。共4例。
1.2.1 “所+动宾”式。3例。如:
(6)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2 “所+动补”式。仅1例。如:
(7)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李商隐《李贺小传》)
2、“所+动”结构的语法功能
我们知道,“所+动”结构是名词性短语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可以在句子中充任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但教材中仅充任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四种成分,其中充任宾语成分最多。兹分述如下:
2.1 作主语,仅1例。如:
(8) 实所见如此。(李商隐《李贺小传》)
2.2 作名词谓语,见10例。如:
(9)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传》)
(10)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例(9)名词谓语之前受否定副词“非”的修饰。教材中还有1例。例(10)名词谓语之前插入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成为短语。这一结构形式教材还有4例。如:
(11) 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3 作宾语,共30例。略举如下:
(12)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王羲之《兰亭集序》)
(13) 尤有所待者也。(《庄子逍遥游》)
(14)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例(12)“所述”为“录”的间接宾语。“教材中还有10例“所+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表示虚指。略举如下:
(15)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2.4 作定语,仅1例。如:
(17) 常所居窗中,煿煿有烟气,闻行车管嘒之声。(李商隐《李贺小传》)
3、“所+动”结构之前的修饰成分
教材中“所+动”结构之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还可以插入结构助词“之”。列举如下:
3.1 名词+“所动”
(18)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李商隐《李贺小传》)
3.2 名词+之+“所动”
(19)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
3.3 代词+“所动”
(2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如。(苏轼《赤壁赋》)
3.4 代词+之+“所动”
(21)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名词”、“代词”是“所动”支配者。
(二) “[所+介]+动”结构
“所”先与介词组合,再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结合构成“[所+介]+动”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方法、原因或所涉及的对象。教材中共有“以”、“与”、“从”3个介词存在于该结构之中。兹分述如下。
1、 所以+动,见12例。
1.1表示原因,8例。如:
(22)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利而后私急也。(同上)
(2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韩愈《师说》)
例(20)、(21)“所以……者”表示……的原因,在句中作主语,谓语部分是对主语中的动作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主谓两部分是前果后因的关系。教材中见5例。例?(22)“此所以……也”表示这就是……的原因,是对所述动作行为的解释,主谓两部分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1.2 表示方法,3例。如:
(25)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邵公谏弭谤》)
1.3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仅1例。如:
(2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 所与+动,仅1例
“所与”置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27)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李商隐《李贺小传》)
“所与游者”即和他交往的人。
3. 所从+动词,仅1例。如:
(28)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所从方起”即在哪个地方发生。“方”为地点状语。
(三) “所”的惯用词组。
“所谓”表示所说的……,见4例。
两种用法:
1. [所谓……者]作主语,谓语对它作出解释或说明,2例。
(29)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所谓……也]作谓语,作为对所述内容的概括,表示“这就是所说的……”一类意思,共2例。如:
(30)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二、形式被动句标志的助词“所”
1、“所”与“为”一起作为形式被动句的结构标志。“为……所”仅出现1次。如:
(31)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商隐《李贺小传》)
“昌黎韩愈”为介词“为”所引进的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也可以省略。构成“……为所……”式,仅1例。如:
(3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为……所见…… “所见”的作用相当于“所”。教材中仅出现1例特殊的“为……所见……”式,即省略介词“为”构成“……所见……” 如:
(3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事,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
值得说明的是,很多人都把该句误认为“所”字结构(所+动),看见的事实,其实不然,根据语义逻辑,应为被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看见的事实。
三、名词,仅1例。如:
(34)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传》)
四、小结
1.教材中的64个“所”字中结构助词为60个占总数的93.8%,作为形式被动句的结构标志性助词3例,占4.7%,名词1个,占1.5%.
2.在 60个结构助词中,“所+动”结构38例,占63.3%,所+动词短语结构4例,占6.7%,“[所+介]+动”结构14例,占23.3 %,“所”的惯用词组4例,占6.7%.
3.在句法功能面方面,“所+动”结构仅充任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四种成分,其中充任宾语成分最多达30例,占总数的71.4 %,谓语10例,23.8 %,主语、定语各1例,共占总数的4.8 %。
4.助词“所”与介词“为”构成的形式被动句还可以省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所……”式,“为……所见……”被动句有时还可以省略介词“为”构成“……所见……”。
参考文献:
[1]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杨伯峻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2,491~494.
[3]张其昀.“所”字用法通考[J].语文研究,1995,(4)
【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所字考察(高三)】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四个错别字(网友来稿)05-16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07-10
考察报告05-15
新教材培训心得04-03
[经典]新教材培训心得04-24
新教材教学反思10-27
新教材教学总结06-05
农村考察报告10-31
外出考察报告02-28
学校考察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