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校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人教版)
欢迎各位校长来校指导,感谢市教育局给我们与众多同仁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学校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大家知道,办学校,文化是内涵。缺少文化内涵的学校就像不长树没有宝藏的山,再大也没用。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起来的,为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它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物质形式和行为方式为外部表现。
学校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导向、凝聚、激励、熏陶、规范、幅射作用。
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精神,它是一种无形的稳定的持久的影响力,是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精神力量,是成员优秀的思想、精神、风格的积淀。学校精神应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各项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课改本身就是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强调文化立校。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课改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有效地实施新课改,就必须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长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力、执行力。
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校文化固然可以自然形成,但只有通过有意识的规划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宣传、强化,才能健康发展,提高品味,才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发挥积极作用的学校文化。因此,校长必须有意而为之。
校长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家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倒认为一位好校长带出一个好班子,一个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一支好队伍培育了好的学校文化才能有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应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倡导者、促进者、实践者。校长的学识、素养、胆识、境界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品位,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工作作风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我校60年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校创办者黄逸峰、司轮、邢绳武、方历等校长的文化思想底蕴铸就了学校早期的辉煌。朱梅亭校长的“全、稳、严、实”倡导素质教育,使学校走向复兴,成为全省企办中学的领头雁。进入新世纪,学校抓住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管理体制改变的机遇,制定并有效实施了学校“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创造了学校辉煌的历史新篇章。因此,校长要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力、执行力,将其视为校长的一号工程,聚精会神抓好学校文化建设。
二、要在总结和传承学校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我们对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一所学校的文化是通过一位位校长、一批批教师、一届届学生参与建设与传承而发展起来的,并以特有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应当始终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传承学校文化思想的精髓,继续发挥它在新时代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传承上的作法:学校始终有校史馆;整理编辑校史;征集老校友老教师回忆文章;组织知名校友报告会并开设校友讲堂;开展老教师对新教师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传帮带活动;宣传优秀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的事迹等等。
我们不断发展学校文化。
在办学理念上过去是“全、稳、严、实”;现在是崇尚人本,追求卓越,实现发展最大化。
在价值取向上过去是铁牛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当先锋),讲奉献;现在是在实现四个定位、促进三个发展中追求人生幸福。
在管理方式上过去是“三严”;现在是制度与人文相融合,体现组织学习化、结构扁平化、管理人文化和领导率先垂范,工作务实创新,责任至高无上的现代学校特征。
在育人目标上过去强调知识技能;现在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总之,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学校文化的与时俱进。
三、要努力构建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先进的管理文化。
我校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学校的多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学校管理文化,它既是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制度建设是管理文化建设的重点,我们坚持用制度来管理和引导师生,培养师生良好的习惯,在铁路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影响下形成了“校纪严明、教学严谨、管理严格”的“三严特色”,又经过长期的时间检验和不断修订完善,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创造了学生“入学低起点,毕业高质量”的发展特色,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在移交省教育厅后,根据学校新的定位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修订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省实验中学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民主管理和人文关怀的主要做法。
教师民主管理方面: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定期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师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我们按照民主程序,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学年组长、教务主任;我们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学科督导负责制,将管理服务和教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学校监督岗,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校领导经常主动了解教职员工的需要,进而找到共同愿景,使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各种规章制度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并自觉遵照执行。本学期我们还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师德自律委员会、青年教师促进会。
学生民主管理方面:我们倡导以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德育模式,塑造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觉、自强的省实验中学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学生会、学代会、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在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
人文关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最重的关怀和福利,提出为师生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关心职工及其子女的工作与学习,坚持“四必访”(职工住院、结婚、家有困难、父母病丧必访)、“四必谈” (工作上有矛盾、有情绪、有问题、有变动必谈)等制度,定期开展教工和学生体检、健身等活动,建立师生健康档案。
四、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学术性教师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传承者,教师素养的提升与学校内涵的发展、学生的进步成长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具体做法: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我校教师平均年龄35岁,青年教师是我们的教学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我们坚持师徒结对子传统,通过师父的督导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学校文化的传承。学校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检查教学工作,指导他们拟定成长规划,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尽量满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让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和课题研究中锻炼,这些做法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岗位练兵活动制度化。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校定期开展了岗位大练兵活动,促进了教师板书、板画、朗诵、实验操作、网页制作、时事分析等方面基本功的锻炼提高。
落实校本研修制度。学校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校本研修中我们编制调查问卷,根据教师的要求确定研修主题和形式;开设教师论坛和教师讲堂,针对教师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专题讲座;编辑校刊《校本研修》,及时交流学校管理经验总结和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成果,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每学期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名优教师示范课、新课程改革研讨课等活动,有效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十一五我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分别为2项、5项、8项,还有十几项校本课题。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邀请专家讲学,通过专业引领提高教科研水平。
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培训、读研、成立教育分会、校际交流、争取参加各级各类赛课。
加强教研组建设。我们要求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术性团队。我们强调激发教研组集体智慧,组内教师通力合作、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并努力使教研组成为教师快乐工作的家园,发展与成长的沃土。学校通过对优秀教研组的表彰和展示,促进教研组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如何建设优秀教研组做培训,鼓励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开展活动等。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我校教研组合作学习、良性竞争氛围基本形成,四个教研组被评为省优秀教研组,在哈市乃致全省产生一定影响力。我们要求“十一五”期间全校每个教研组都得达到省级优秀教研组的标准,三个以上教研组在全国有知名度。
树立终身学习之风气。我们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展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力的教学。同时学校加大学习方面的投入,为教师购买了多套新课程相关书籍,01年开始给一线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大容量U盘,鼓励支持教师继续进修和出国培训,现有15名英语教师到加拿大进行40天的培训。终身学习,正在逐步成为我校干部、教师的基本生存方式。
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成果。
我们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们勇于创新,有能力致力于新课程的探索,做出了大量成绩,形成了奋发图强,崇尚学习研究的教师文化。教师们身上体现出的学校精神,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层次,推动学校文化以更加良好的态势向前发展。现在我校180余名专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80多人,东北师大、哈师大硕士生导师2人,省市兼职教研员1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市骨干教师80余人,已经获得和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35人。在国家、省、市各级专业教学比赛中所获奖项在全省名列前茅,仅最近三年获奖的就有100人次。
五、要打开学校围墙,构建开放多元的学校文化。
我们的基本认识:
学校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形成多元、开放格局,逐步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学生的成长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的合力,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我们的主要做法:
我们在与兄弟学校的合作竞争中取长补短,提高实力,在对外交流中提升自己文化品位。五十年代我们在学习前苏联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成为全国样板校。新时期我们加大对外交流步伐,接待外国教育考察团,接待外国学生来校学习,同时派出领导、教师和学生出国考察、培训和教学,在对话沟通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过去我们在铁路企业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学校员工和学生家庭同属于一个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学校与家庭互相支持和谐发展,是经过整合和优化,共同育人的伙伴关系,是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家庭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在加强家校合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我们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和学校合作推进学生多项活动的开展,家长委员会还自主编辑会刊《心桥》,使之成为家长和学校之间以及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还开办了家长学校,使家长与学生同步成长。我们还进行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的课题研究,深入探讨学校和家庭更科学可行的合作方式。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理应成为和谐社会的表率,所以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共建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把学校工作融入建设和谐社会大格局,为社区建造运动场地,对社区的各项活动学校都提供热心的支持帮助;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宣传、助学、环境美化、慰问演出等社区服务;我们成立了校志愿者协会,并加入了哈尔滨市志愿者协会服务分队,深入社会,进行爱心奉献,开展大型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军队进行文艺慰问演出……另一方面,我们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介绍我校的历史与发展 ,展示文明和谐校园的风范;我校教师通过电视台“名师讲堂”、“高考指导”等栏目和《科学发现报》展现风采……我们通过这些工作建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学府氛围。
我们的认识: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的行为文化形态,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最具生气、最具活力的良好载体,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我们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试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筑浓郁的学府氛围。我们坚持五个原则:校内校外结合,校内为主;师生结合,学生为主;普及与提高结合,普及为主;共性需要与个性需要结合,共性需要为主;满足需求与引导相结合,以引导群体活动为主。
我们的做法:组建多种学生社团,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其特长;创办学生报,开设学生论坛、网站,举办主题文化节,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抓住传统节日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环保节、英语节、科技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的成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形成了优化的、活泼的、健康的、团结的学校文化氛围。
七、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构建高品位的学生文化。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反映学校精神面貌的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在高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关爱学生。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艺术节上师生同台表演、运动会上同场角逐,为师生的交往创造良好轻松的环境和氛围。我校还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作为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讲座研讨,使良好的人际关系植根于师生的信念与言行之中。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着力营造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良性竞争、和而不同、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我们通过创新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开展感恩、感动教育,增进教师、学生、家长的互相了解、欣赏、尊重,营造了充满关爱的校园氛围。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发现、欣赏、付出,学会捕捉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让自身得到完善和充实,从而提高了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针对现在中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多年来我们坚持上好心理健康课程,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心理辅导讲座,发挥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我校不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还对教师做相关科学培训,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能更科学的解决问题。
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我校定期开展班风、学风的评比交流活动,开展主题鲜明、效果突出的班团会,班级通过征集班歌班徽,建立班级QQ群,制定班规等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奋发上进的班级文化。我校宏志生班级形成了踏实淳朴勤奋刻苦的宏志班文化,并对全校的文化建设起到积极影响。
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美化了的物质环境的熏陶与导向功能,在实验楼、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主要场所装饰《科技之光》、《智慧之光》、《文明之光》、《生命之光》大型原创板画,在各教学楼走廓展示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学校定期开展橱窗和黑板报主题设计比赛。干净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彬彬有礼的值班同学,让人感到自然美、文化美、文明美,使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让这种无声的感染内化为学生们自觉的要求,使学生“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尊敬的各位同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把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学校文化作为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和价值追求,为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学校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反思07-29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批改初探(毕业论文)10-25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07-10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6-05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6-23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3
文化传承冬至主题班会教案10-18
浅谈语文新课程与师生发展(网友来稿)06-13
双减背景下教学工作总结06-20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