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导入设计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如: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雄健简练,结构都很严谨。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多音字、辩形字、通假字 参照课本给学生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翻译课文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①世隶耕 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能够
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1) 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1)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l.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从客观上讲,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确实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电脑黑客)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
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勤奋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如马克思,辛苦40年写就《资本论》;司马迁,足遍天下,写就《史记》;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这让我想起了时下走红的少年作家群体,轰动2000年的“韩寒现象”。该如何看待“少年作家”这一现象?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坛新生代,天赋才情勤勉劳作是他们成功的最要紧的因素;有人劝勉他们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认为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
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白痴天才舟舟、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证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l.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五、延伸拓展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从“涉”到“___________”到“_________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 )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大意可译成__________。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明确:
1.“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过水”。
3.B
4.“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
5.反问句,可译成“那会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伤仲永(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案04-20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05-08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09-24
伤仲永课文的教案设计08-04
伤仲永教学反思07-22
《伤仲永》教学反思08-26
伤仲永说课稿09-25
《伤仲永》说课稿12-22
《伤仲永》说课稿07-02
《伤仲永》说课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