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诗歌鉴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1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人物形象分析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景物形象分析
1、概括景物特征
2、赏析景物形象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
(1)、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景物特征?
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
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知人论世,感知环境与处境
3、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重视转换,概括形象。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⑴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首联描写登盘山所见所闻:军营号角凄厉悲鸣,仿佛漫山草木也枯黄凋落了;云海之中,陡峭的山峰像洞开的石门。
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边塞风光图。颔联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
⑵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本诗通过对盘山山顶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军人形象。颈联,写诗人的决心,只要自己手中的兵器能够遏制战争,哪怕一生守卫边疆也没关系。尾联,勒名峰、李将军舞剑台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答: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2
一、考纲解读
1、考点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揣摩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2、考查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
3、考查形式:炼字炼词。赏析“诗眼”。
赏析炼句。赏析语言风格。
二、知识归纳
品析诗歌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赏析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的字词。
品析诗歌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特色。
理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描写的画面。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刻画的人物形象。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营造的氛围。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表达的诗人情感。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语言、象征语言和情感语言以及语言特色。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诗歌语言鉴赏方法指导
1、 理解词语意义,关注字词用法。
2、 品味诗句句式,赏析表现手法。
3、 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人情感。
四、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三岔驿 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1、赏析诗中“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的意蕴。
2、请简要分析“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的'语言特色。
答案:
1、这两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沉出没,荣辱变化,往往一梦醒来,黄粱未熟。这两句话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
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对比。两句诗用朝与暮、来与去相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寂寞清冷、颓唐丧气之境。叠词。用“扬扬”与“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哭陆秀夫 ①方凤
祚微方拥幼,势极尚扶颠。
鳌背舟中国,龙胡水底天。
巩存周已晚,蜀尽汉无年。②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
注:①南宋恭帝降元后,陆秀夫等先后立赵晸、赵昺为帝,继续抗元。
后被围攻,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殉国。②周最后分为西周和东周,封于巩的东周最后为秦所灭,而后曹丕废刘协称帝,汉亡,而刘备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四十三年后,灭亡。
1、本诗首联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首联的诗眼是方和尚。
方是刚刚的意思。
因为南宋恭帝降元,南宋倾覆,此时陆秀夫在危难拥立幼主,以延宋祚。方字一方面表现诗人的赞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无力回天的悲哀。尚字,是还仍然的意思。
在国家局势这般险峻的时候,他还拥立幼主,坚持抗元,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2、亡国的哀伤之情。就像周室、蜀汉灭亡一样,从此宋室沦陷、不复存在。对陆秀夫的赞美之情。国家破忘了,但独有这一片皎洁的丹心伴随这高悬于海上的红日,将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3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通过对山水田园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知山水田园诗歌所蕴含的魅力,激发学生欣赏山水田园诗歌的兴趣。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山水田园诗歌的相关知识;
2、掌握山水田园诗歌的基本特点。
方法过程和能力:
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把握
重点:
1、了解山水田园诗歌的一般特点;
2、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歌的一般方法。
难点:
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对山水田园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山水田园诗歌。
什么是山水田园诗歌。
2、山水田园诗歌初步鉴赏的一般步骤。
(1)把握山水田园诗歌的主题。
——引导归纳(大家看看所选择的这些诗歌,把内容相同或相近归类,寻找共同点):
①描绘山川美景,钟情山水,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②歌颂劳动生活,反映农村生活;
③怀才不遇,厌弃官场黑暗,寄情山水田园,表达自己鄙视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赏析山水田园诗歌的写作技巧。
①注意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描写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感受诗歌形象。
③掌握山水田园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更好地鉴赏诗歌。
山水田园诗歌往往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
常见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掌握。
A、借景抒情。
B、寓情于景。
C、虚实结合(相生)。
D、动静结合或以动(声)衬静。
E、白描……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说到山水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常用的术语有:
清新(纯朴)自然、情趣盎然、闲适恬淡、高雅含蓄、意境清远……
(4)领会诗歌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紧紧相连,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3、课堂小结。
三、作业:
任选材料中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歌,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小文章。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4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揣摩、品味诗歌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的优美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本文是首现代诗,在教学中注意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揣摩、欣赏诗的语言。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的内容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地朗读全诗,思考:为什么说全诗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以此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再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1、你比较喜欢哪一幅画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画面?
2、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体会诗歌的语言物点。
3、试背诵全诗并指名朗读全诗。
四、小结并续写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意象去让学生创造发挥。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
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等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七、课堂小结
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并不玄虚,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把握正确的方法,运用恰当的专业术语,按照答题三部曲,把答案完整规范地组织在一起,一定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八、作业布置
阅读《出塞》,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九、板书设计概括形象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6
【达成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探究命题特点与规律
3、分步骤积累各点的相关知识,了解解题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考纲总览
二、探究20xx年诗歌题的特点和规律
17套试卷体现如下的特点和规律:
1、选材丰富,题材广泛
共选用诗歌20首,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2首,元词1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逐步打破了以往以唐诗、宋词甚至元曲为主的局面。唐诗依然是重要的考查形式,但宋诗的地位正不断加强,其他时代的诗也悄然进入了出卷人的视线。
题材广泛体现在既有山水田园的,也有闲居逸趣的,有羁旅怀乡的`,有咏物抒怀的,也有送别友人的,有写边塞风光的,还有写农村生活的。
2、作者熟悉,诗歌陌生
3、题型稳定,分值灵活。
4、考查内容全面,综合性设题成为共性。
(1)划分层次,分析句子的结构、作用渐次走向前台。
(2)意象把握仍是重点。
(3)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
5、答案多元化,开放性渐强。
三、考向预测及复习建议
(一)考向预测
1、取材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2、答题仍会是以主观表述题为主的模式,分值上,8分是主导。
3、设题题量维系在2—3题,单首为主,比较阅读为辅,综合性设题,突出整体理解,设问具体,切入口小。
4、品味语言将是首选,包括关键词的品评、诗眼的设置、重点句(包括标题)的赏析、描绘画面的品评等。
5、情感的考查将是重头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分析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某首诗的内容,指出诗中的感情;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情感类别主要集中在思念劝勉、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寄情山水、思乡厌战、报国无门、思远怀人、羁旅行役等方面。
6、表达技巧的考查将常考常新。主要围绕衬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展开,将从以下角度切入: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7、分析诗歌的表达层次渐成新宠。
(二)复习建议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
2、夯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
3、细析题目,研究鉴赏点。
4、构建模式,优化书面表达。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名师一号》P194形象相关内容
2、完成下列高考题:04江苏、05湖北、05江西、04广东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7
【教材分析】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是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的题,同时也是中考的必考题,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应着重讲解此类题的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指明一个方向,能够较快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答题方法,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炼字型和人物形象型题的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从诗歌鉴赏中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炼字”的相关知识、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比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这实际上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因此,注意诗歌语言的炼字,就成为鉴赏诗歌语言的一大切入点。
二、考点把握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看来,诗词鉴赏题的设题范围呈“课内课外平分秋色”之势。题型多为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与对佳句的赏析。
三、答题技巧
(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情感的抒发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体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古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观点或态度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价。
题目形式: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③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应对策略: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4)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二)鉴赏语言特色
诗词的语言具有精练性、生动性、准确性、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其语言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恬淡等。
1、品味炼字型
题目形式:
①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③“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④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①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②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③从某句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分析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绮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时:①要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意象意境
诗词中所绘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题目形式:①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②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构思等。
题目形式:
①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②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③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
①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分析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习题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传统式的教育,习惯性的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负责听,然而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导致他们厌恶这门学科。因此,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直接灌入知识,这样会大大的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诗歌中的“实”和“虚”;了解“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些表现技法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能找出已学诗歌中的“虚”与“实”,并将“虚景”正确分类;能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独特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工约”,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和资源链接。
[驱动问题]
①创设情境: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②辨别分类:找出4首诗歌中的“虚”和“实”,并将“虚景”分类。
[核心问题]
删“虚”留“实”,是否可行?
[支架问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夜雨寄北》鉴赏文字,归纳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的要点。
[推进问题]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为《八声甘州》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交流点评]
运用“新道尔顿”的网络教学环境当场交流点评。
[作业布置]
①背诵4首诗歌;
②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为《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9
教学目标
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③以景结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3)(问题)这三种关系怎么区分?
学生回答
(总结)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
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借景抒情(先景后情)借景抒情(有景有情)
以景结情(先情后景)融情于景(情含景中)
2.辨一辨
(一)三者关系辨
(1)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端居》李商隐)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借景抒情)(06福建)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
(2)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寄远》杜牧)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借景抒情)(以景结情)(09山东)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3)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春行即兴》李华)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融情于景)(05全国1)
整首诗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是安史之乱后荒寂的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人,这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融情于景)(09江西)
(5)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唯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借景抒情)(08浙江)
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倚杖水边”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以景结情)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7)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融情于景)(08福建)
融情于景。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8)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杜甫)(寓情于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问题)这些诗中分别有怎样的景情关系?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前两组前四题,后两组后四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二)内在联系辨
(1)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乐景乐情)
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
(2)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哀景哀情)
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乐景哀情)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哀景乐情)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3.理一理
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或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
(2)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3)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答题方法
先请学生回答,然后进行总结
(1)回答出某一种关系
(2)借什么景(抓住意象,概括画面特点),抒什么情\融什么情于什么景\以什么景结什么情(有反衬关系的强调)
4.练一练
(1)江行[宋]严羽(09福建)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07全国1)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这首词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
(3)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05重庆)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不矛盾,乐景衬哀情,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三、总结
总之,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学们已经能很好地区分出来,并做到规范答题。诗歌无外乎景情,因此高考试题对景与情方面的设题很多,我们掌握了这方面得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2题)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相关文章: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教案03-04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诗歌鉴赏 北岛《迷途》12-17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2-18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通用05-02
诗歌鉴赏纲要(网友来稿)12-16
诗歌鉴赏 冯至《蛇》12-17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12-26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