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高一必修)

时间:2024-09-23 03:09: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2008年12月5日是山西省示范高中专家组来我们原平一中评估验收的日子。我的语文课被学校推荐为必听课,接受专家的评估检查。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归园田居》(其一),学习班级是0802班。课前我让同学们充分预习,发现问题。

一上课,我由初中所学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接着复习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然后请一名学生读诗文,师生共同订正读音,进入学习过程。

第一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大意。然后就文面意思提问。我们的部分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已整理):

1、 “落”、“际”、“颠”、“荫”、“罗”各是什么意思?

2、 “尘网”、“羁鸟”、“樊笼”如何理解?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由学生解答的。

第二步,学生归纳主题思想。落脚点,一是“厌恶”,二是“热爱”。然后,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与此同时,我们理清了全诗的层次结构。明白了四个问题:

1、 诗题的题眼是什么?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来如何?

第三步,学生再读诗歌,全面提问。以下是学生的问题。

1、  “三十年”如何理解?

2、 “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如何理解?

3、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十余”“八九”怎么理解?

4、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什么必须是“深巷”?鸡怎么是在“桑树颠”鸣叫?

5、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返”字能换成“归”字吗?

6、 诗文中的景物都是一些很普通的景物,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却那么美?

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个别回答、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逐个解决。比如,“八九”的解答过程是这样的:

师:谁能解答“八九”的问题?

(无人举手。)

师:“八九”是概数,还是确数?

生:概数。

师:为什么不使用确数?

(学生稍作停顿。)

师:是作者数不清吗?

生:不是。

师:那说明什么?

生:对房子的多少并不是很在意。

师:从这些概数中,我们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生:淡泊名利。

还有“深巷”问题,我们从深远、幽静、动静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鸡鸣桑树颠”的问题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讲解:古代的鸡晚上住在桑树上。这也说明了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的纯朴、宁静与自然。

最后探讨的是第六个问题。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意向、写景角度、表现手法、语言。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结论是和谐之美。

最后是背诵。

整节课,我们遵循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原则。这节课受到了省专家郭承瑞教授的好评,被评为优质课。

课后,我把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的内容作了整理,写成文字以共享。见附文。

附:

《归园田居》(其一)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之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得后人喜爱, 被称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下面结合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味一下他的和谐之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亩余,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一、情感与景物和谐

晋安帝义熙二年(406),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到家乡,从此隐居。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本篇即为第一首。ァ胺秸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 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人们在这一派融融和美之中,心灵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 。且看诗人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此情此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最高意趣。 

二、手法与情景和谐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合拍。 

苏轼评陶诗曾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说陶诗平淡质直,不重文彩。诗中景物,如:榆柳、桃李、草屋、村落、炊烟、鸡犬都是乡村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写入诗中则富有生气,构成一幅恬淡秀丽的田园图画,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机构成。这纯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艺术表现力,亦与通篇平淡风格,高度和谐一致。

三、景物配置和谐

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景物与景物之间的配置非常协调,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四、音韵和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作者在不经意间将数词对仗得十分工整,而且,一个“十余”,一个“八九”,从这些约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物质生活并不是多么在意,充分显示出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个“荫”,一个“罗”,赋予那些“榆柳”“桃李”以人的感情,仿佛是他们自己在主动地荫蔽于屋后,罗列在堂前,读起来语调轻快活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叠词“暧暧”“依依”将远处的村庄写得朦胧、飘渺,是真亦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对“深巷”,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协调,音韵和谐。

五、人与自然和谐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说自己本来就属于那片山野,只是“误落尘网”,归隐之后,便觉“复得返自然”,于是他的笔下,清新闲适,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桑林、鸡鸣到狗吠,耳闻目接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无疑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经过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切合自然规律的,诗意盎然的和谐。林语堂先生曾把陶渊明说成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实现了人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

邮编034100

邮箱sxypyzjl@yahoo.cn

单位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 张锦丽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高一必修)】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04-22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03-14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06-25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07-22

归园田居说课稿07-27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10-10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07-0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8-07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