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②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即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借助意象挖掘感情。
2、教学难点
抓住形象、概括的语言,体会意象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分析
(一)导课
由2004年《考试说明》及诗歌鉴赏题型的变化导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法”的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演示】“学习目标”
(三)
题例1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1)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1)抓住试题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所在、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题干,找到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
(2)挖掘景物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洛阳故里,思念亲人的感情。
题例2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1)学生上黑板答题。
(2)【教师评讲】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3)【教师设疑】抓哪些词语、炼字,分析小松特点?
(4)【学生讨论】要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5)【教师总结】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契合点”。
(6)针对主题归纳不全面的问题,教师引导:该诗分两层,分别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小松和时人两个角度言志。
(7)【教师总结】主题归纳注意多角度。
(8)教师引导: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
赏识才居要职,不久就因重病而死。
师生明确: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从两个方面归纳)
(9)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题例3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
(1)【教师设疑】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如何入手?
(2)【学生回顾】
A、 咏怀的对象
B、 咏怀的媒介:主观、客观
C、 抓诗人、创作背景、注释、题目来明确咏怀对象即媒介。
(3)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古人”、“来者”的具体含义。
(4)【教师引导】要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
(5)【教师设疑】分析人物形象抓哪些语言?
(6)【学生明确】“念”、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提示】抓抒情主人公的心态、心理。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8)师生明确: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题例4
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1)学生回答,仍需从语言入手。“恐”、“开封”
(2)【教师提示】抓细节描写,体会心理活动。
(3)学生明确: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9、师生小结:情从形象中来,景物形象抓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事物形象抓其内在的神韵(托物言志),人物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10、以语言为桥梁,通过形象特点的分析,挖掘思想感情。
11、教师小结全堂课的重点--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堂课以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为主,选取了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问法不同的诗歌作为题例,在解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对形象、语言的初步鉴赏,意在引导同学掌握方法,拾阶而上,拨云显月,真正读懂诗歌。
1 、学会审题--怎么问,答什么、多角度。
2 、利用试题所给信息,寻找有效切入
点:题目、点题、作者、背景、注释、重要句子。
3 、 抓住语言,借助意象的分析,挖掘思想感情。
4 、 了解诗歌题材分类,便于把握主旨。
课堂练习: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古人评论“风正一帆悬”这句
诗的妙处时,说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从全诗看,这句诗传出了哪些“大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不仅写景真切,而且表现出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这真理是什么?
直接显示《考试说明》与课题,让学生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将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可让学生明确本课堂的任务,用斜体字强调以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为重点,用对联的形式强调本课的目的和重要性。
该诗是典型的即事感怀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典型的以景物为形象的诗歌。是抓住景物特征,挖掘思想感情的典型题例。
根据题干要求,该诗考查对思想内容的评价。在此用课件强调做诗歌鉴赏题时要充分利用试题所给的有效信息。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典型的以事物为形象的诗歌。
学生答题后,针对性的评讲,可清晰答题思路,步步导引,从而掌握方法。
对咏物诗的鉴赏,学生知道先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但往往停留在其外形特点上,所以在此强调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找到与“志”的契合点。
学生对主题的归纳往往不全面,在此提示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思路入手多角度归纳主题。
作者的经历、思想、创作背景是分析主题的有效信息。
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史怀古诗,主要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形象是人物形象。这一点,学生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能掌握,教师意在引导学生以题材、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解题。
巩固旧知识,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挖掘形象特点。
这首即事感怀诗,塑造的形象依然是人物,但运用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很有代表性。
该题问法与前面的题有所不同,要提醒学生审题,明确设题的范围。
回放前面的典型题例,以便归纳、整理。
归纳出分析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
运用课件将重点系统化、条理化。
该题需抓意象的特点,可巩固所讲知识,同时引出借助联想、想象解题以及借审题解题这两种方法,这是下节课的重点。
该题涉及意象的主次之分,是巩固基础上的一个强化练习。
六、板书设计:
景物--景物形象抓景物的特点。 --情景交融
情 意象-- 事物--事物形象抓其内在的神韵。 --托物言志
人物--人物形象抓神 态动作心理。--直抒胸臆
--寓情于事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教学设计(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题10-06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09-18
诗歌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10-29
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9-28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7-22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08-05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5-28
《松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6-1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