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灵与文本对话的桥()

时间:2024-09-25 09:39: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心灵与文本对话的桥(人教版)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朗读中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主体的亲历、参与意识的读应视为有效的阅读教学。那么,怎样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亲历和参与意识的阅读呢?

一、 明确读的目的,在读中生悟。

读就是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进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智。读必须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感情点、疑问点,每次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心中要清楚,并要学生心理明白。读把抽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可谓是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

    “读”首先要读出情味。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泠泠泪落”。其次要读出情景。“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语言对象还原为融入自己感悟的新形象,走进作品情境,走进人物的心灵。再次要读清思路。读书不是“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齐逞好喉咙”式的读,而应以读为核心,带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读清楚文本的思路或层次结构。

二、 注意读的方式,在品中促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固然是形成感悟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选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却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来决定。了解课文大意、分层分段、揣摩写法等要边读边思考的,一般宜用默读或轻声读,如用朗读,就会一定程度上妨碍思考与理解;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就宜用指名朗读,若用齐读就不便于检查指导;当要渲染课堂氛围或用全班的读带动后进生时,就要用齐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需教师示范时,就应用范读,这时如一味让学生反复练习,势必事倍功半;须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课文内容的层次时可采用对话读、情趣较浓的课文应采取分角色读等。只有这种引导、点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品读文本的情境,也常常给学生带来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体验。

  例如,教《乡愁》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浅”改为“深深”,好吗?这一问是通过关键词的品读比较来感悟文本的情感趋向。

三、加强读的指导,在写中体悟。

     教师应深入地研究各种形式读的特点和功用,针对不同的朗读目的进行不同的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精彩语句反复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珍视他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让学生在写中释放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而在写中进行感悟性阅读关键要选好切入的角度。即:写什么。可以写出文本留下的“空白”,可以写出文本言语表达的情景,可以写出文本的重点的分析,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思考,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或形式仿写。其实教师要求学生用笔写下以上这些内容实质上是指导学生用笔去思考,这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思维懒惰,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可以说让学生动手写,就是让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在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景中参与语文活动,亲历阅读过程,激活积累经验,产生内心内心与作品相通的张力场,形成真实的对话体验。

 

【读--心灵与文本对话的桥()】相关文章:

心灵对话(2004年.广东卷)(网友来稿)10-08

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06-07

(合集)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06-07

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必备)06-08

教师渴望有座心灵关怀的桥06-24

(荐)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06-07

【优选】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06-07

(经典)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15篇06-08

(实用)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15篇06-08

通往心灵的桥的写事作文1000字(共1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