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9 14:26: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祭十二郎文》 课堂类型 欣赏课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①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导入: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二)作者与背景(在从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过韩愈,但是本处作以概括的陈述,以提供参考,并温故知新。)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2、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

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3、文体介绍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三)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设计基础知识练习。

  可以由学生尝试串讲课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必要的点拨,并对以下一些重要字词加以强调和讲解。

  1、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2、词类活用:

  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吾兄之盛德而夭起嗣:夭,动词使动,使……早死。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使动,使……长大。

  3、古今异义: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4、句式: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且尝试概括作者的感情。教师在学生复述过程中不断的加以补充讲解,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够逐渐理清思路,揣摩文意。

  2、明确: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正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一部分:2、3两自然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二部分:4至9自然段,写十二郎之死。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五)体味抒情色彩

  集体朗读5、10自然段(联系课后练习二),诵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相信的矛盾心理。

  本文在一些语句中连用的这些连词和语气词,其作用:

  1、  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2、  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

(六)课堂小结: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分类作业 A类: 仔细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情感的感人力量。并且反复阅读抒情段落。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读课文,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真切的亲情。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祭十二郎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 (人教版高二选修)10-11

《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02-19

读《祭十二郎文》(网友来稿)09-17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10-05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

汉字的起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6

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谈(网友来稿)09-16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08-24

夜归鹿门山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0-09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