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2 09:21: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吆喝(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吆喝(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中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来理顺思路,把握内容及作者情感。

2、品味京味的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多角度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书就是读社会。

4、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及作者情感。

2、品味京味的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多角度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书就是读社会。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3、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4、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5、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课堂学习

一、课前五分钟(内容略)

二、情景导入: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三、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反复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

(一)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三)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

(四)思考文章第十自然段: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四、讨论探究:

精读课文,深入思考,小组讨论:

 (一) 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二)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三)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文第三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五、练习测评:

(一)积累运用    

    1、萧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______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招徕(    )    囿(    )    钹(    )    铁铉(    )

饽饽(  )    荸荠(    )  佐料(  )

    3、下列词语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请你找出错误的字,在下面画横线,并把正确的字写在下面的方格里。

    合辙压韵    油嘴滑舌    隔合    荸荠    佐料

    随机应变    招徕    吹虚    口齿伶厉    铁铉

(二)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职 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到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gè)蚤药!”

壁虱就是臭虫。昆明的跳蚤也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都长得很秀气。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盒,饼子和年糕分别放在木盒两侧,上面盖着一层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盒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卖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偏僻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右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把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盒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看看。他看见巷子里没人(他没有看见我),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选文有删节)

1.从内容、写法及表达情感等方面简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2.本文对街头叫卖声描写得十分精彩,展示了十足的昆明风情。细读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对收“破衣烂衫”吆喝声的描写,突出了声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②对卖“化风丹”的吆喝声的描写,主要写声引起的遐想。最后两句(“这位贵州老乡……你有时……)使你感受到什么?

③卖“壁虱药”“虼蚤药”吆喝声的有什么特点?

④写苗家姑娘“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的“吆喝”声,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作者为什么四次写“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

 

4.文中称卖“饼糕”的孩子“是个小大人”,说说“小大人”是什么意思。

5.文章是在卖“饼糕”的孩子“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中结束的。这句“捏着鼻子吹洋号”和“椒盐饼子西洋糕”都出自一个人之口,调子相同,心境却不一样。你能体会处其中的不同吗?

6.本文以“职业”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六、布置作业: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吆喝(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必修)07-15

《荷塘风起》教学设计、评点及教学后记(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9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沪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0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3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7

鲁教版语文教学计划10-28

黄山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08

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0

《吆喝》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0-18

《答谢中书书》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