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崇东中学 王建国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说明: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提问:“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意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借助注释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散读后,挑选自己认为有特点的句子在班上交流读。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教师对重点和疑难词句进行点拨、小结。3、老师范读,尤其是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散读个别读跟读齐读2、借助注释翻译质疑交流释疑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这几轮读后,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理清层次读懂课文 提问: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2、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3、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研读讨论后明确:1、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2、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3、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4、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让学生明确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拓展迁移 讨论:(1)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2)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畅所欲言(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课外再阅读、摘抄《孟子》内名句,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摘抄,感悟,体验。 借助工具书,由课内向课外迁移,了解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练习举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劳其筋骨 (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 所以动心忍性 ( )( )
行拂乱其所为 ( ) 人恒过 (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
2、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文章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孟子在文章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2-2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04-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06-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05-2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9篇)04-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11-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锦集15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