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管仲列传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虚词的意思及特殊用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了解管仲其人其事。
预习感知
一、认识管仲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1、管仲其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
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境。 3、后人评价
(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 ) 鲍叔牙( ) 匡( ) 仓廪( )
柯 ( ) 齐桓公( ) 袭击( ) 少姬( )
给予( ) 廉耻( ) 好恶( ) 窘境( )
2、古今异义
(1)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5)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6)贵轻重,慎权衡
3、一词多义
既 言未既
管仲既用 见 事不目见耳闻
肴核既尽 项伯即入见沛公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与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慈父见背
蹇叔之子与师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军无见粮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知 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君何以知燕王
故论卑而易行 其真不知马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 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之 岂管仲之谓也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绝宾客之知
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4、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3)贵轻重,慎权衡
(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5)桓公实北征山戎
(6)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7)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了解文言句式特点,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讲评预习检测中的疑难点
二、合作探究
1、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组内讨论并整理出翻译写下来。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知人也。
(6)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2、探讨并归纳总结文言翻译的规律
三、当堂达标
运用所学知识翻译下列句子及语段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4)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学后反思:
四、结合所学及资料链接思考下列问题
1、管仲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看法。
2、你如何看待管仲及鲍叔之间的交往?
资料链接
译文:
管仲(字夷吾)是颍上人。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常常欺负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与他友好相处,不把这类事对外人说。后来鲍叔牙追随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追随公子纠。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贫穷所致。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而我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天下显赫。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
管仲做了宰相,在齐国执政,依据远在海边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累财富,积蓄国力,壮大军事力量,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他的主张是:“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下达的政令应当像水流的源头一样,必须能顺民心、合民意。”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桓公偷袭蔡国,实际情况是桓公怨恨少姬,但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实际情况是桓公侵伐山戎,但管仲借此机会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于柯会盟后,桓公想毁约,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诸侯因此纷纷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后取之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俗话说:“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管仲破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王者贵天
原文: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非难百姓天下就会危险,违背百姓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不灭亡的,从来就没有过。
五、课后作业
小练笔: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同学之间友谊的看法,并写下来。
【管仲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教版高二选修《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06-21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0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