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当代散文鉴赏(一)(人教版高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阅读的技巧方法。
2、提升散文阅读的能力。
训练指导
【考点角度概述】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下面一些方面展开:①整体感知并概括散文内容;②理清散文的思路和行文线索;③理会关键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④选找关键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⑤分析重点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⑥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⑦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⑧体味散文的语言特点;⑨分析散文的表达方式;⑩品析文中优美、精警的语句;○11感受并初步分析文中的形象;○12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13根据散文内容谈看法、感受、启示;○14对散文的语言、内容和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15结合实际阐述对散文内容的理解;○1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的延伸以及和课本知识的联系。
【答题技法点拨】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发现散文在现代文阅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文学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也是新考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而集时代感与文学性于一体的散文,则以优美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诚挚,催生了考生的情绪,成为高考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首选文体材料。任何题目的解答都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散文的阅读也不例外,怎样准确地阅读散文,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主题和线索入手整体把握
散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在文中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要抓住有深刻含义的议论或抒情性句子,用心体察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抓住了散文的“神”。为了进一步准确细致地把握文章,我们还必须抓住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散文的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我们要善于捕捉散文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这几个要素又可能在不断变化,找准它们,作者的思路就清晰了。
二、注意文中相关暗示解答题目
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我们必须做到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来把握文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绿》和《荷塘月色》,同样一个作者不同时代就有不同思想感情抒发。《绿》写于1924年,作者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激情,所以作品就是热情奔放的笔调。《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正处于革命低潮,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感到失去了光明和方向,所以抒发的感情是忧郁哀愁的。因此我们在散文阅读时,要注意相关信息的暗示,有的在文中以括号形式,有的在结尾注明写作时间,有的在文后加上注释,这些内容都有可能对我们的解题有很大帮助,提高我们把握文意的准确性。
三、审明题意,找准信息
有些题目本身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我们在解答这类问题时, 应首先把题目还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才能准确理解题意。如题目本身是喻体,那么我们必须明确它的本体是什么。准确理解题意之后,下一步就是将与题目相符的信息找准、找全,划定好有效的信息区域,从中提炼、总结、概括问题的答案,并且要尽可能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这样你的答案将会更准确。千万不可只看题目不看原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只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问题,这样肯定会因为与原文表述有出入而被扣去一些分数。即便你的表述与答案是接近的,也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四、对应题旨,准确表达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现象,就是题旨理解得很准确,但回答时表达不完整,作出的答案就像蜻蜓点水,不能深入、透彻、全面地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总结答案,所以造成不应有的失分。比如:有一年高考语文卷有这样一个题目,“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中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很多学生就只回答是反衬,这显然是不完整的答案。必须回答出运用反衬手法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顽强,这才算是完整的答案。这样的例子在平时的练习中屡见不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技巧方法毕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应该是扎实的基本功和平时广泛的阅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日渐深厚的文学积淀。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现代文阅读时做到游刃有余。
训练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
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
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
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美文欣赏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的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现当代散文鉴赏一(高二)】相关文章:
《咏怀八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08-14
李白诗歌赏析鉴赏大全(一)08-30
美术鉴赏教案11-13
影视鉴赏教案08-11
《美术鉴赏》说课稿09-17
说课稿:美术鉴赏10-09
《蜀相》鉴赏08-17
高二优秀作文(一)07-04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分别鉴赏及对比鉴赏加练习(人教版高一选修)05-03
诗歌鉴赏 北岛《迷途》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