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13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7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3
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0
黄山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08
小学粤教版科学教学计划09-18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0-14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