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1 21:04: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地坛的关系,领悟作者                 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2. 揣摩肯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思路和结构。

2. 作者传达怎样复杂的情感。

3. 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4. 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是一篇带有浓厚自传和哲理色彩的散文。本文教学设计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策略上,重视朗读,重视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重视课外拓展,重视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来引发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中,抓主关键句的理解为突破口,来带动学生对全文内容和表达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与问题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谈谈,我看2005央视春晚《千手观音》的感受。

朗读领舞邰丽华获2005《感动中国》时的颁奖词:

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今天我们所要结识的史铁生则用心灵和笔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也给我们千千万万人带来了生的启迪,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

二、 熟悉文本

1. 朗读并正音

2. 思考:

⑴起初“我”为什么要去地坛?(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补充作者生平: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为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⑵“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时间,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疗伤的世界。

三、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抓文本中的关键句理解文本

     (1)“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明确:荒芜冷落是地坛的特征。

     (2)“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废弃的古园”和“我”之间有着怎样得宿命?

          明确:经历了400年的风雨,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狂妄”,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吗?(双腿残废)这是一种缘份,我一进入地坛就对它产生了依赖,这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了一起。

     (3)“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地坛有着什么样的意图?

          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赏析第5小节的景)所以,“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颓废。

     (4)在地坛的几年里,“我”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侯,已经顺利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让学生能够读出“我”如何从母亲毫不张扬的母爱中获得生存的启示;把握“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在地坛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那些日子里,有一个人一直伴“我”而行,那个人就是母亲,如果说地坛告诉了“我”为什么而生,母亲则教会了“我”如何去活,在地坛的这些日子中,我懂得了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部分,看看母亲是怎样解答怎样活的问题的。

二、 研究文本

探究:

(1) 当年“我”曾经给我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2) 他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在原文中寻找这一变化的句子?)

(3) 母亲如何带给“我”生的启示?

1.学生带着问题熟读第二部分

2.分组讨论三个问题

3.解答三个问题

(1)a.母亲理解自己的儿子,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送他去地坛,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

     b.她希望儿子活着,希望儿子好好地活着,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自己地路,希望儿子能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没有成功的把握,他的内心一直被这个“难题”反复纠缠而整日整夜地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2)从“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地难题”,到理解母亲,报答母亲,告慰母亲,怀念母亲。

(3)从三个角度

     母亲对我的爱: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母亲的苦难:儿子的不幸,强忍病痛的折磨。

     母亲的意志: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

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

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

的儿子。

4.总结第二部分

  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示,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5.“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a.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b.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c.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三、总结

    和史铁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是完整而健康的人,我们的父母能够分享我们成长中的喜悦,所以,请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苦难,也请记得史铁生曾经说过:“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    

板书:

地坛(荒芜并不衰败)                残废不能颓废(为什么生)

                       启发“我“

母亲(毫不张扬的爱)                在逆境中坚强(怎么活)

教学反思:

     本文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的句字,作者在景物中思考着生命,在

咀嚼母爱中学会坚强,学生在对哲理性的语言理解上以及母亲、地坛、

我之间的关系把握上存在困难,需要多进行引导。

 

【我与地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31

《张衡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7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0-23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25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0-27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0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