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3 08:42: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伤仲永 设计人 审核人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隶、 环谒、 利其然、 扳、 称”等词的词义

2、 熟读课文,掌握文字间的停顿。

3、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教学策略 重点

难点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讨论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法教具 点拨法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在世界上到底什么是“天才’呢?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本文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伤:以……为伤。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1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教师范读。

3、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学生自由练读两遍。

二、理解句意

1、结成兴趣小组疏通文意。

2、以练习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1)时间表示法: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 

(2)理解词语: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② 邑人奇之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父利其然(加点词为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把…当作…”)

(4)一词多义

之: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答案: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的,助词;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答案: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介词)

(5)翻译重点语句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3、指明同学翻译全文。

    点拨:文言文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简明、流畅、优美、富有文采。

4、 带着以下问题齐读全文。

(1)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5、 学生结成兴趣小组,讨论。问题下节课解决。

识记

听准字音、停顿

读准字音、停顿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障碍

小组讨论

回答

同学抢答

翻译全文

齐读

三、思考与练习 1、 朗读全文两遍。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研读课文第三段,想想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四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① 父异焉  

② 邑人奇之

意动用法      ③ 稍稍宾客其父   --以……为……

  ④ 父利其然

                                ⑤ 伤仲永

五教后小结

 

【《伤仲永》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案04-20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05-08

伤仲永课文的教案设计08-04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09-24

伤仲永教学反思07-22

《伤仲永》教学反思08-26

伤仲永说课稿09-25

《伤仲永》说课稿12-22

《伤仲永》说课稿07-02

《伤仲永》说课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