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筛选文中的信息(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3 16:12:2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阅读:筛选文中的信息(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考点阐释】

文言文阅读:筛选文中的信息(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的考点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从历年的命题来看,主要是人物传记的阅读理解(湖南省自主命题后更注重散文的阅读理解),传承古仁人的优秀品质,是文化传统的传承最重要的内容。从历年高考选择的人物来看,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即注重对人物品质的评价考察。

这个考点,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所谓“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即通读全文,找出基本信息,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比较出是否与所要求的题旨相吻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在筛选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逐步剔除不合要求的信息,最后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最终的答案。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2005湖北卷)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教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颜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顽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试题解析】

2005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文摘录自蒲松龄的作品,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作为小说,更侧重于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理解的重点也是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知道,蒲松龄是以史家的口吻来创作小说,即使是文章的体例也刻意模仿《史记》以求得读者对文章的信服。2005年湖北省高考文言文的选文舍弃史传文学而选用聊斋先生的小说,可以说既是创新,更是传承,在小心翼翼中平稳过渡,力图逐步建立湖北省的命题特色。不管怎么说,这一创新对考生而言,降低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选文内容涉及武侠故事更容易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能使考生在较轻松的心态下阅读、答题。

2005年文言文这一题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语文试卷的回归。虽然选文文体是小说,但题目设置仍是围绕主要人物的行为、品行选择相关事件。在文本阅读不难的基础上,题干“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下的题肢中六个小事件彼此不容易混淆,筛选的难度较低。

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④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

【考题陷阱】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例1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才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2004浙江卷)

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分析根据原文“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一句可知,第④句说的是汉代萧何所筑河堰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许逖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例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2005山东卷)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分析根据原文“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可知,第⑥句说的吴翁乐善好施之举,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周维城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式误导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

例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2004全国卷Ⅰ)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分析“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而第⑥句却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4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2005广东卷)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分析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直接描写”,而③句写的是“显宗舅新阳侯阴就”对朱晖志节的赞叹,⑤句写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对朱晖品行的礼敬,这两句都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考生只有审清了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筛选的指定要求,才能排除干扰。

三、内涵不清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例5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2005辽宁卷)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胆量”的解释是“不怕危险的精神;勇气”,显然它不是指程序化的言行,而④句的意思是“我冯道掌管文书起草,怎敢不履行职责”,这是冯道奉命行事之语,根本谈不上“有胆量”。考生如果对“胆量”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

例6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是(  )(2005江苏卷)

④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智谋”的解释是“智慧和计谋”,显然它是要讲求谋略的,而④句是阳城的当众之言,意思是“如果裴延龄做宰相,我就撰写檄文声讨他的罪状,并在朝廷上哭诉(来使他革职)”,这是阳城的冒死直谏之举,根本无谋略可言。考生如果对“智谋”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

四、主旨杂糅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是吻合的。而传统美德的内涵博大精深,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命题人也很“看好”这一点,“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考生往往忽视题干要求筛选的只是“某一种”传统美德,这就造成了“主旨杂糅”的筛选误区。

例7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2004江苏卷)

②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分析②句表现了徐勣忠于职守,作风踏实,责任心强,一心为民的良好品德,这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刚直守正”不合。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而是见“美德”就选,就极易陷入命题人设计的误区。

例8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  )(2005江西卷)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分析⑤⑥两句是高宗亲自省察死囚时的见闻,意在印证高宗上文所言的“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犹言取正,无所偏颇,用作判断事物的准则),称朕意焉”,由此不难看出,⑤⑥两句旨在说明唐临以法律为准绳,断案公正。考生如果见“美德”就选,误认为⑤⑥两句是说明唐临“宽于待物”,就严重背离了高宗所言的“务令折中”的断案要旨,犯了“法宽则失罪”的断案大忌。

五、就事论事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而不能游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例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2003全国卷)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贿,诚合重诛

分析该项上句“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强盛,裴矩此举的真正目的在于慑服戎狄,让对方产生敬畏之情。如果考生在筛选时不能洞察这一“隐情”,将其误认为是裴矩以奢靡之举曲意迎合炀帝意旨,反而陷入了“就事论事”的筛选误区。

例10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2005北京卷)

①吾已诛之矣

分析根据上下文意,①句中的“之”应指“崔杼之子”。那么“崔杼之子”究竟是不是“不义之人”呢?如果单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来看,①句似乎符合题意,但如果作进一步分析,考生就很容易发现崔杼之子是受庆封的挑拨才私自争斗起来的,而庆封的险恶用心在于挑起崔杼的家乱,然后借帮崔杼平定家乱之名灭其家族,进而将崔杼逼上绝路,最终达到“代之相”的目的。在这件事上,崔杼之子其实是受害者,而非“不义之人”。考生如果不能洞察这一隐情,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筛选误区,对文意作出错误的判断。

六、进程混乱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用“提速”的办法,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例11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2001全国卷)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分析①句陈述的是田单使用反间计后,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为将。⑥句主要是表现田单火牛阵的作用。一是火牛着“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从燕军的角度看“视之皆龙文”;二是火牛“束兵刃于其角”,以至燕军“所触尽死伤”。综观上述分析,①句与⑥句这两个句子虽然与田单“兵不厌诈”手段有事理逻辑上的密切联系,但都是表现战术“奏效”阶段的句子,而题干要求表现的是田单“兵不厌诈”的手段,筛选的信息应该是田单“运用”战术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战术“奏效”阶段的句子。显然,①句与⑥句是命题人故意混编到“运用”战术阶段中的,自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1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2005全国卷Ⅱ)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

分析②③④⑤⑥五句说的都是优孟为孙叔敖之子向楚庄王求取封赐一事,但明显分为两个阶段:②③④句为前期准备阶段,⑤⑥句为实施讽谏阶段。因为题干要求表现的是优孟“以谈笑讽谏”,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优孟实施讽谏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讽谏之前准备阶段的句子,所以②③④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技法解密】

一、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

例1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2001全国卷)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第①句陈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⑤句是描述“牛”和“燕军”的情状,⑥句是说燕军大败,这三句都是写他人的,没有涉及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田单”,而命题者却“明白张胆”地将他们移植到“田单”身上。排除①⑤⑥所在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C。

例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其父自清慎如此”的一组是(2000全国卷)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此句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误为“清慎”的举动。实际上此句是说胡质帐下那个都督为巴结上司,悄悄地供给胡质食物,一路相伴,命题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语的特点,将都督的所为之为嫁接到胡质身上,让考生判断。

二、体情察意,忌断章取义

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是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体情察意,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

例3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2002全国卷)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但不少考生没有将此句放入情境中去考虑,未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图,误认为这两句是李广让部下休息,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陷入了命题者设下的“断章取义”的陷阱。

例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2001春季卷)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欠贮于府者,请以给赏     ④巡抚发仓并数万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涸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⑤句“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为官府作想,但如果把它放入原文中去考察,联系后句“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看,其实徐九思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国家财政的前提下,让富人多出钱,让穷人免费享受赈济(即特定意义上的“劫富济贫”),应属“为民谋利”的举动。

三、找准区间,忌层次不清

人物传记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例如1998年文言选段就是通过写李若水弹劾高俅丧仪和出见金人这两件事,分别赞颂其正直的品格和忠孝、体恤部下的德行。有的紧紧围绕一件事的过程去叙写人物品格。例如1997年所供材料围绕杀与不杀权善才一事展开情节,反映人物事迹的。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例5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1995全国卷)

①吾非怨汝,乃愧汝家耳      ②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③吾亦望汝副此心         ④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⑤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⑥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文章有两个内容:一是郑母教子为官清正,一是她自己严于律已。从形式上看,材料主要通过郑母的两次谈话来表现这两个内容的,第一次说话表现“教子为官清正”,第二次谈话表现郑母“严于律已”,由此可确定阅读区域为第一次谈话的内容,即从”吾非怨汝”到”堕于公政”。⑤⑥两句不在此区间内,故可以排除。

例6 见“例1”(2001全国卷)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通常有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在分析题干时必须明确要求筛选哪个阶段的句子,避免事件的进程提前或滞后。本题题干是说“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那么就应该选田单“运用”战术的阶段的句子。第①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是燕国大将,攻齐的功臣,田单则抓住刚继位的燕惠王与他有矛盾,施行反间计,派人散播谣言,说乐毅故意不攻下即墨城,想在齐地自立为王,燕王相信,派另一位叫骑劫的将军来代替乐毅,这正中了田单之计,是反映田单施行反间计后的效果。至于第⑤第⑥句,说的是用“火牛阵”冲击敌营时燕军的狼狈情景,而“火牛阵”之所以能成功,是要靠之前的一系列迷惑敌军的‘兵不厌诈’的手段,也就是战术的结局,自然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C项。

四、锁定内涵,忌无的放矢

题干对人物某种品质或做法的说法,有时是命题者自己进行了概括,有时则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们有时是明晰的,有时则是隐晦的。对于命题者自行概括的较抽象语词要悉心揣摩其内涵,如例1种的“兵不厌诈”;对于“摘引原文中的字眼”要把它放进原文中去理解,切实掌握其内涵,如例2中的“清慎”例3中的“宽缓不苟”等。如果审题粗疏,把握不清,筛选时就会“无的放矢”,因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7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1999全国卷)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题干中“艺术”内涵较为隐晦,需明确。所谓“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指程式化的方式、方法。第①句是说明苏琼依法办事,不冤枉一个好人,这不是处事艺术问题。第②句是说明苏琼工作作风细致,没有偏听偏信,终于“别获盗者”,也谈不上是处事艺术。第⑤句是说苏琼把郡内受灾,以及“贷粟以给付饥者”一事向上报告,属于按规矩办事的工作之风,谈不上处事艺术,此三句都不是正选项,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不妨看另外几句,第③句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缥缈的玄理,既达到了目的,又没有因正面拒绝而得罪道研,应该说这确是一种处事艺术。第④句是说苏琼把新瓜放到大厅的梁上,既顾及了赵颖的脸面,又坚持了自己不受馈赠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处事艺术。

例8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2002春季卷)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题干中“待人接物”意思首先要明确,“待人接物”是“跟人相处”的意思。②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④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⑥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属于“待人接物”之题旨要求。

五、关注手法,忌神合貌离

人物传记类文段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描写中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在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却刻画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排除,谨防“神合貌离”。

例9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郭永刚直抗上的“举动”,而第⑥句却是郭永表达心志的“言谈”,这显然不属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法筛选的指定要求,从而排除了该项的干扰。但却有不少考生未能注意“手法”的要求,造成错选。 

【文言文阅读:筛选文中的信息(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07-10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08-13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10-28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06-20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02-18

文言文教案设计:为学06-24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教案(通用10篇)10-06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5-28

《松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