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备考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五)(1)(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备考方略
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回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w.w.w.k.s.5.u.c.o.m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题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忧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5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间要分析。
答: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答案:(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中流溢出来。
解析:(1)诗以“夜归”为题,又以“夜归”统摄全篇,赏析时一定要扣合“夜”“归”二字。深夜归客,倚仗而行,冷燐土塍、泥径之路,艰难滑“行”,临到家门,看到补衣灯,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围绕此线索不难赏析。
(2)此题要求宽泛,言之成理即可。诗的前三句侧重写诗人归家之切,而最后一句“补衣灯”的特写镜头给读者展开无尽的想象空间,是妻子,是母亲抑或其他亲人,要么一家老小不眠在昏黄油灯下苦苦盼着离家亲人的归来。我想家,家想我,互动互盼,使情感为之升华。
3.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疑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案: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本题重点分析诗句,两诗颔联虽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作答时我们首先分析题中的提示,即对薛诗两句的赏析。其格式为:前句--后句--表达技巧的运用。我们在作答时以此为依据,找出所要赏析诗句的关键词“偷得”“白”“借得”“魂”进行分析鉴赏即可。
二、高考热点体验
1.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08枣三模)
归舟
赵执信
望齐门①外望青州②,一室欢声入棹讴。
十幅风帆半城月,最难图画是归舟。
注:①望齐门:苏州的东北门。②青州:山东地名,作者的家乡。
(1)从全诗看,首句“望齐门外望青州”的作用是什么?为何着两个“望”字?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最难图画是归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名优七)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时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诗句简析之。
答: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3.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08泰安质检)
杨花诗
黄任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
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化浮萍①。
[注]浮萍,古人有杨花变浮萍的说法。杨花,即柳絮。
(1)古人有“折柳相赠以表挽留”的习俗,可这里诗人为什么反对“折柳”?
答:
(2)诗人写了这首诗后,一举成名,得了个“黄杨花”的雅号,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鲁原创五)
洛桥
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注]“洛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
(1)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08济宁二检)
余干[注]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省。
(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
(2)试简要分析结尾“何处捣寒衣”一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甘露寺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名优三)
江天暮雪
陈 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不少评论家认为此诗“诗中有画”,试结合前四句进行分析。
答:
(2)分析该诗中“渔翁”这一人物形象。
答:
8.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08日照二研)
小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黎简是一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面、授蒙童为生,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
(1)诗的前半部分以炼字胜,请以第二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
(2)诗的后半部分以意境胜,景中见人。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名优八)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请简述之。
答:
(2)前人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结合颈联谈谈你对“诗中有画”的理解。
答: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威质一)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①,把剑觅徐君②。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谢傅:晋代名臣谢安。他在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②徐君:典出《说苑》,“吴季杞聘音,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结合诗的首联和颔联,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2)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合肥二检)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备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五(1)(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正确使用虚语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12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08-05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教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4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高考复习08-01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06-17
20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10-14
诗歌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10-29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通用10篇)06-09
中考数学专题备考复习资料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