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荷花淀与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比较(高一必修)

时间:2024-10-12 14:18: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孙犁的荷花淀与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比较(人教版高一必修)

 沙市一中  邓金平

孙犁的荷花淀与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比较(人教版高一必修)

    近日《我的团长我的团》正引发一场收视大战。据说原本拍摄了50集的戏量,因为战争场面过于血腥残酷,在正式播出时已经剪掉了7集。不过,写实逼真的惨烈战争戏还是让许多观众觉得过于血腥,很多女性观众都忍不住换台,“看一集有大半都在打仗,实在受不了残忍又混乱的战争戏”。大约是受到好莱坞《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战争大片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战争影片也都纷纷不遗余力地表现着战争的残酷血腥,大有不将观众狂轰烂炸得血肉横飞、魂飞魄散不肯罢休之势,前段时间在各大媒体上沸沸扬扬过一阵的《投名状》《集结号》都属于这一种情况。那么,战争题材的影视及文学作品是不是只有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暴力血腥,才算得上是成功之作呢?对此我是不愿苟同的。  

    大家一定对孙犁的《荷花淀》印象十分深刻,那生长着茂密芦苇的无边无际的白洋淀和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还有那温柔多情、机敏聪慧,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水生嫂们更让我们过目不望。但是我们或许已经忘记了的是,《荷花淀》其实是一篇战争小说,它的主体内容就是一场对日寇的歼灭战。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却将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战争写得如此诗意,如此唯美,让人心生眷念,无穷回味呢?作家对一个题材的独特处理,当然是与他的创作观念密不可分的。孙犁晚年时分对自己创作理论总结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孙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极致,让读者在他那纯洁美好、刚健质朴的人物身上,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灵得到润物无声的净化。至于对战争的凶残和邪恶体验感触,我想当今那些从未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新新作家导演们,是没有一个比得上孙犁那般痛切而深刻的。经历过战争的“大师”级作家只愿发掘人性中即使是 “一瞬间绽放”的美好,而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大腕”级导演却在竭力渲染人性恶在硝烟中肆意张扬,这样的对比,不是让我们觉得滑稽得让人悲哀吗?  

    而且,在这个暴力充斥的社会,我们的艺术家们难道还嫌 “血腥”得不够么?当今青少年犯罪一直呈迅猛攀升态势,性质也愈加严重,影视暴力的泛滥成灾是难逃其咎的。就在昨天(3 月11日)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德国17岁高中生克雷舒默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他本人在内的17人死亡,而克雷舒默就喜欢玩一款名叫“反恐精英”的对战游戏,里面都是杀人的任务。而《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总制片人吴毅解释影片中为什么充斥的血腥时说:《团长》的主攻收视群是男性观众,因为他们才是军事题材、战争场面的忠实粉丝,“如果《团长》能把不太看电视的男性观众也拉到电视机前,这样的话就比较成功了。”那么我们的吴制片是不是也认为,让“不太看电视的男性观众”也都喜欢上了暴力,甚至正因为看了他们的《团长》,于是乎走上血腥的犯罪的道路,“这样的话就比较成功了”呢?

    孙老已经驾鹤西去,“真善美的极致”也不知是否还有人在不懈地追寻,不过“邪恶的极致”总是有逐臭之夫趋之若鹜的;而孩子们距离孙老的“平淡”大概更加遥远,而嗅到的《团长》的“血腥”应该更为浓烈了吧。  

 

【孙犁的荷花淀与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比较(高一必修)】相关文章:

孙犁与《荷花淀》08-01

孙犁的小说08-01

月光下的孙犁06-24

不谢的荷花 永远的孙犁10-10

情一样深,梦一样美--从《荷花淀》看孙犁的艺术风格(网友来稿)09-08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9-26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精选10篇)06-14

有孙母未去之新解(网友来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