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5:50: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一、2008高考卷面失误分析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2008年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并将这一要求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各省市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全国2008年高考学生答卷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失误

    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

    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

    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一些考生由于对“以“的这些基本用法掌握不好,以致做错。对书本上的包含这些用法的重要句子及相关虚词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不少学生对于像“不如因而厚遇之“其势弱于秦”等句子及其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非常陌生,还误以为这些句子是课外内容。课本没有学好,要做对题目,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正确答案:C。

    3.审题不细,混淆概念内涵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另外,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过多思考;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更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例]2008年北京卷: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5)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率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③⑤⑥都只是韩延寿理政特点的间接反映,它们都不符合题于中“直接反映”的要求。正确答案:C。

    4.阅读粗略,辨析不够细致

不少考生不会在仔细阅读原文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仔细比较辨析,看不出选项对原文内容的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结果选错。

【例】2008年全国Ⅱ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豪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考生误选C较多,而看不出B项错误。主要原因是读得太粗略,辨析不到位,以致看不出原文只说高祖对太祖说“汝每事咨之”,并未写太祖“遇事咨询昙首”。这里命题者把文中本来是这个意思,故意说成是另一个意思,曲解文意,混淆是非,从而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二、 2009备考方法指点

1.代入分析,巧解实词虚词题

  把文言实词的释义代人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这是推断文言实词句中词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2008年江苏卷第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解析这里的“度”作“考虑”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来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此处的“或”是指有些将领。这句话是说:有些将领惶恐不安,失去了平时的风度威严。上文的“惶惧”和下文的“意气”都暗示这里的“度”不是动词“考虑”,而是名词“风度…‘仪容”之类的意思。正确答案:D。

    [例]2008年天津卷第12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对于两个“所以”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把课文中学过熟知的后一句中“所以”的意思--“……的原因”代入前一句中,发现前句意思无法讲通,这说明两个“所以”的意思和用法是不一样的。如果能讲通,则说明用法和意义是相同的。正确答案:A。

  2.事到理合,解答筛选信息题

  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据。

 【例】2007全国Ⅱ卷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解析A项的上句符合要求,A项的下旬是重荣对契丹使臣的谩骂,并非责骂高祖,属张冠李戴。c项的上句是说重荣引诱吐浑白氏入塞,不是“怀异志”,属内涵不清。正确答案:B。

  3.据文正意,解答分析综合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例]2008年四川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缇。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漠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解析 各个选项对应到原文,作仔细比较,不难发现c项中的“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命题者却想当然地解说成这个意思,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无根据的干扰信息,以假乱真。正确答案:C。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4.增换调删,做好文言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增--增补文中省略成分、换--用它词替换现已不用词语、调--调整文言倒装句、删--删除只有作用而无义的词等工作,即可文通字顺。

 【例]2008年全国Ⅱ卷第11题翻译: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解析“罪人斯戮”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斯戮罪人”,译为“严惩了罪人”。答案: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三、巩固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1--5题。

    许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虽疾恙不废。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日:“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耶!”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于先儒之说,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

    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的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辞约意广,读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读《诗集传》 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采远援,而以己意终之。读《书集传》,有《丛说》六卷。其观史,有《治忽几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嗥氏,迄宋元佑元年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备其世数,总其年岁。原其兴亡,著其善恶。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复兴,诚理乱之几也。故附于续经而书孔予卒之义,以致其意焉。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尝谓:“学者孰不日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

异,别其是非也几希。”  (节选自《元史许谦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    甫:刚刚

    B.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      课:督促

    c.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        居:居住

    D.有不可通,则不敢强          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敛赀财以送其行

    B.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谦生数岁而孤/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有不可通,则不敢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谦“博学多识”的一组是(    )

    ①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

    ②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

    ③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

    ④圣贤之心,具在《四书》

    ⑤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

    ⑥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谦年幼时读书非常用功,他读书有自己的计划,常按规定自学,即使有病也不停止,多次受到老师金履祥的赞扬。

    B.许谦读书有钻研精神,即使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也不放过,遇到不通之处,从不妄作解释;对先儒的话,自己未弄明白的从不随便同意。

    c.许谦曾说,圣贤的思想都在《四书》里,其要义又全在朱子注释中,读书人要学到圣贤的思想,就得认真读懂朱子注释。

    D.许谦还著有《自省篇》。这本书记载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许谦曾给自己立过规矩:只做能记下的事,不做不能写的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

    (2)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

    (3)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日:“若幼,何学?”继盛日:“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徐阶赏之。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斋三日乃上奏日:“臣孤直罪臣,蒙天地恩,超擢不次。夙夜祗惧,思图报称,盖未有急于请诛贼臣者也。……”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罪,密构于帝。帝益大

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日:“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侍郎王学益,嵩党也。受嵩属,欲坐诈传亲王令旨律绞,郎中史朝宾持之。嵩怒,谪之外。于是尚书何鳌不敢违,竟如嵩指成狱,然帝犹未欲杀之也。,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日:“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其妻张氏伏阙上书,言:“臣夫继盛误闻市井之言,尚狃书生之见,遂发狂论。圣明不即加戮,俾从吏议。两经奏谳,俱荷宽恩。今忽阑入张经疏尾,奉旨

处决。臣仰惟圣德,昆虫草木皆欲得所,岂惜一回宸顾,下垂覆盆?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以报君父。”嵩屏不奏,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临刑赋诗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

    初,继盛之将杖也,或遗之蚺蛇胆。却之日:“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椒山,继盛别号也。及入狱,创甚。夜半而苏,碎磁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继盛意气自如。朝审时,观者塞衢,皆叹息,有泣下者。后七年,嵩败。穆宗立,恤直谏诸臣,以继盛为首。赠太常少卿,谥忠愍。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乡试,卒业国子监,徐阶丞赏之      卒: 完成  

    B.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   贵:使地位高贵    

    c.嵩屏不奏,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    屏:扣押    

    D.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        坐:连坐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斋三日乃上奏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继盛“英雄虎胆,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    

    ①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②夙夜祗惧,思图报称,盖未有急于请诛贼臣者也

    ③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    

    ④碎磁碗,手割腐肉    

    ⑤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以报君父    

    ⑥临刑赋诗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继盛从小就有理想,他不甘心放牛一生,强烈要求读书,虽然半牧半读却更加刻苦努力,其精神获得徐阶的赞赏,因而很快考中进士。    

    B.杨继盛一年四次迁宫,与严嵩看重他有很大的关系。但他不考虑个人得失,而是首先弹劾严嵩,致使严嵩内部纷争,史朝宾被谪。

    C.杨继盛坚强如钢,虎胆巍巍,好心人赠蛇胆被拒绝,说自有雄胆,创甚,碎碗割腐肉,令他的敌人执灯颤抖,只得赶快杀死他。

    D.张氏是个女中豪杰。她以女子之身拜伏宫阙之下上书皇帝,要代夫而死。其书所蕴之情、所阐之理都表明她见识非凡,可惜严嵩把书扣下。

  10.把文言文阅渎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2)夙夜祗惧,思图报称,盖未有急于请诛贼臣者也。

    (3)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十九年,擢直隶巡抚.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日:“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是年冬,乞假丧母,优诏许之。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进属吏诰诫之。革加派,剔积弊,治事尝至达旦。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日:“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又谕大学士等日:“朕博采舆评,皆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成龙复疏请,从之           疏:上疏

    B.明珠秉政,尤与忤           秉:执掌

    c.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摄:代理

    D.成龙至江南,进属吏诰诫之       进:推荐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吾其还也

    B.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吾尝跂而望矣

    C.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未几,卒于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于成龙“清廉勤政”的一组是(    )

    (1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

     ②成龙复疏请,从之

     ③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

     ④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⑤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

     ⑥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A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    )

    A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减轻农民负担,赈济灾民;对地方官的贪污行为及时上疏弹劾,依法治罪。

    B.于成龙工作勤勉,母亲死了,都未能及时服丧,当他请求扶灵柩归故里,皇帝特诏准许。

    c.于成龙在江南治事。清正廉明,受到势家的谗毁,遭到弹劾;但皇帝仅处罚了下级官员,仍保留了于成龙的官职,不久,还提拔了于成龙。

    D.于成龙死后,康熙帝联系他一生的作为,综合各方意见,评论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2)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居数月,政化大行。

    (3)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

★参考答案

(一)      1.C(过了)    2(B.前一个为连词,解释为“于是”,后一个为副词,解释为“仅、只”;A两个“以,,都解释为“来”,连词;C.两个“而”都为连词,解释为“就”;D.两个“则”都为假设连词,解释为“就”。)

3.B(①表现许谦早年读书之刻苦;④是许谦对《四书》的评价;⑥表现许谦为人的准则。)   4A(“受到老师金履祥的赞扬”有误。)    5.(1)许谦听了这番话,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学了几年后,他领会了老师所教学问的全部奥妙。(2)学习要以圣人作为标准,但是一定要先学他们的思想,然后再学他们的做事。(3)如果不深究事物的道理,探究其奥妙,并能辨别异同是非,那么排除异端就太难了啊。

  (二)6.D(判罪)    7.C(两个“乃”都解释为“才”,副词;A.前一个为代词,解释为“这件事”,后一个为结构助词,起提宾作用;B.前一个为介词,解释为“向”.后一个为介词,解释为“对于”;D.前一个为连词,解释为‘‘因为”,后一个为介词,解释为“把”。  8.c(①说明杨继盛有抱负,喜欢读书;⑤是说杨继盛的妻子上书皇上,为丈夫求情。均不符合要求。)

9.D(A中“其精神获得徐阶的赞赏,因而很快考中进士”有误;B中“致使严嵩内部纷争,史朝宾被谪”有误;c中“令他的敌人执灯颤抖,只得赶快杀死他”有误,执灯者仅为普通狱卒。)    10.(1)哥哥向父亲说了这件事,父亲接受了请求让他上学,可是放牛的事情不能废弃。(2)(我)日夜忧惧思虑想报答,(事

情)没有比奏请诛杀贼臣更重要的了。(3)倘若罪恶重大,一定不能宽赦,我情愿把我斩首,来代替丈夫的 死刑。

(三) 11.D(召集)    12.A(两个“其”都解释为  “还是”,婉商语气副词;B.前一个解释为“却”,后一  个为修饰关系连词;c.前一个为介词,解释为“用、拿”,后一个为连词,解释为“因为”;D.前一个为介  词,解释为“在”,后一个为介词,解释为“从”)    13.A(②于成龙为百姓请求减免粮税;④于成龙惩治贪 官;⑥百姓对于成龙的敬仰。)    14.B(“他请求扶灵  柩归故里”有误,因为最后一段开头说“历官未尝携家  属”。)  15.(1)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  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  (2)江南流行奢靡之风,于成龙到任后,民间都争相换  上了布衣,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  (3)等他死后,才知道他始终很廉洁,被百姓称赞。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05-08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05-08

高考复习专题教案--仿写句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句式的变换与选择专题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文言文复习对比阅读复习资料(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三专题复习课:仿写句子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考总复习(三)写作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选用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鸟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