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的艺术--中学生写作一法(七年级必修)

时间:2024-09-27 11:21: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解的艺术--中学生写作一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南昌市培英学校     罗深远

分解的艺术--中学生写作一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在学生的写作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主题确定了,材料也选好了,有事可叙了,有景可描了,可总写不好。或者是写得不详细,三言两语,简简单单,为了凑字数,写了一件又一件,结果是事写了很多,却还是很空洞,变成了“流水帐”;或者是面对一幅美妙之景,也觉得值得一写,并想把它写到作文中,但无从下笔,有时起了头,却很难把它描写出来,因而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种现象在初中生的作文中很普遍。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把一件能很好表现主题的事写详细、写好呢?本人在实践中悟出“分解法”,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分解法,就是把景物、事情分解开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去写,这样可以使要写的内容更具体、更详细。下面笔者将这种方法总结出来,和各位同仁商榷。

一、事情描述,“与时俱进”

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可以用“分解法”把事情过程写详细,写生动,因为事情的发展或活动过程总是与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换有关的,所以我们可以按时间来分解。如描写一个跳高的活动,要让学生把这个瞬间的动作,生动详细表现出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才能写详细呢?这里就可以把它分解为跳高前的准备、跳高时一瞬间、跳高后的情景,这样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描写一个大的场面时,可以采取“横向分解法”,把这个场面分解成几个小场面,综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能做到详细。如写一个集体植树的场面,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把这个场面分解成几个小场面:挖坑的、种树的、浇水的、等等,把这些小场面写具体、写详细,然后有机地整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大场面,这样,也就使整篇文章具体详细了。

二、 景物描写,“纵横交错”

我们先来看看宗璞《紫藤萝瀑布》中关于紫藤萝的描写。作者为了把这树茂盛的紫藤萝描写得充满生机,为下文作铺垫,除了其生动形象的修辞运用和细腻的笔法,其写作手法也是值得揣摩和学习的。作者在表现时,先是写一树、然后是一穗、一朵,写一朵花时又分上部分和下部分,这样由整体到局部,不厌其烦地细致描写,并充分运用比喻、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使这一树茂盛、充满生机的紫藤萝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为后文抒情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指导学生写景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再把每一部分分解开来,详细生动地表现,这样也就不愁文章不生动详细了。这种方法,我称之为“纵向分解”。

我们再来看散文名家朱自清的代表作《春》。作者在第二部分“绘春”中: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个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运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新颖贴切的修辞手法,这样,一幅充满诗情画意、活力希望的绮丽春景图也就具体可感地展现出来了。这采取的就是“横向分解法”。

当然,在写景时,纵横两种分解法还可以交叉运用,使之相得益彰。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为了表现济南冬天的特征,作者把济南的天气、青山、绿水分开来写,可视作“横向分解”;而写山景时,又分为阳光下的山景、小雪后的山景、城外的远山,可视为“纵向分解”。

在教授完《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让学生描写家乡的冬天,学生在写作时能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有的同学采用横向分解法,把家乡的冬天分解开,通过写冬天的小河、冬天的小山、冬天的树草以及冬天的人们来表现家乡冬天的特点。有的同学则采取纵向分解法,通过写冬天的树木变化情况(冬天来临时、进入深冬时、冬天结束时)来表现家乡冬天的特点。这样,一篇小小的习作,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学生感觉到不再是难以下笔、难以成文了。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我也发现作文内容更具体了,描写更详细生动了。

总之,“分解法”是一种能使文章写得细致生动、具体形象的好方法,它是一种“艺术”,作文时用得好,既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又能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促使学生妙笔生花。

 

【分解的艺术--中学生写作一法(七年级必修)】相关文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名句整理09-19

《一面》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10-08

高一必修一《雨巷》教案05-07

八年级《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说课稿09-17

苏教版必修二字音字形汇总(苏教版高一必修)10-06

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06-16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通用01-22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1-27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04-06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