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后赤壁赋(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道士化鹤的寓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苏轼“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时隔三个月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二、作者简介:
苏轼的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三、赏析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正音、释义。
皋、坂、行 从、坂、乐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的作用是什么?
白描式写景语言,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清朗,环境清空,静谧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铺垫。
(二)、齐读第二段,正音、释义。
已而、何、薄、举、顾、谋、诸、须
(三)齐读从“于是携酒与鱼”到“听其所止而休焉”,正音、释义
巉、栖、鹘、冯、划、悄、凛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作者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作者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冲动。
3、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二课时
一、齐读从“时夜将半”到“不见其处”,正音、释义
裳、缟、西、羽衣、翩跹、畴昔、户
1、 文章结尾写“孤鹤”“横江东来”,“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有什么样的作用?
横空出现掠过的鹤,羽衣翩跹的道士,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都是想象出来的。作者此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只好在“梦鹤幻境”之中,借道家“羽化升仙”而得以解脱。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
1、景物不同:清幽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人不离舟;舟游、山游、舟游
3、抒情方式不同:主客问答,自发议论;记游后以道士化鹤结尾
三、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等,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作者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笔下流淌出来。
四、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词语。
2、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3、 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鉴赏文章以“记”为题,重在议论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实现人生追求和治学的有关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讲读第1、2段:
重点掌握以下词:卒、文、道、极、舍、名、穷
1. 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三、讲读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 观、得、夷、相、非常 以
1、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4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 悲、胜、谬、传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二、讲析第5、6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教学目标:
1、 掌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 鉴赏文章以丘写人,以得意写失意的表现方法。
3、 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寄托的作者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简介:
柳宗元被贬在永州时写了一组共八篇的山水游记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八记”中的第三篇。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自读、理解文句
提示重点字词句:
1、 字音辨析:
钴鉧潭 偃蹇 嶔然 熊罴 铲刈秽草 清泠
2、 重点字:
(1)古今异义:
好事:古义-爱好山水 今义-好的事情或好管闲事、喜欢多事。
不能:古义-不足,不满 今义-不可以
(2)词类活用:
货:名词活用为动词
烈火:名词活用为动词
角: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贾:同“价”
(4)特殊句式:
a) 省略句: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b) 定语后置: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三、理解内容:
1、 概括各段大意
(一) 写小丘的基本情况。
(二) 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给自己带来的享受。
(三) 作者直抒胸臆。
2、 作者描写小丘的石头时用了一个“争”字,如何理解这个字?
明确:“争”字突出了山石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仿佛在顽强地同逆境抗争着。这也可看作正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3、 作者是怎样开辟、整理小丘的?
明确:柳宗元和朋友们一起铲掉小丘上面的杂草,砍伐掉不成材的树木,燃起大火,把它们烧掉之后,小丘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明确: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着重描写石的“奇”。作者以工巧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钴鉧潭上小丘的美景,通过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身怀奇才异能却因横遭贬逐而不得施展的郁抑心情。文中着重刻画奇峰怪石,正是作者性格才能的自我写照。景色佳胜的小丘成为“唐氏之弃地”,虽贱价出售却连年无人问津,但最终还是有人赏识,寄寓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和遭遇不幸的苦闷,表现了作者重被起用的愿望。
5、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托物言志,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自己,却令人感到处处是在说自己。比起直抒胸臆,大发牢骚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回味的余地。这也是《永州八记》之所以能传诵千古的原因。
四、拓展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五、布置作业:
六、教后记:
【后赤壁赋(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0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2
苏教版高二选修《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