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人教版)
黄泥初级中学 李思其
摘要: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要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要让学生动起来,要有“活”思维、“活”课堂培养思维情感;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构建基础;多种感官参与,全员动员--结构骨架;心灵放飞,合作中探究--展现自我;尊重相信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关键词】:“活”思维 “活”课堂 创设情景 放飞心灵
追本溯原,中国的 语文教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语言文字之学”到“语言文学之学”,新中国成立后,国语课本改名为语文课本,语文学也就具备了“语言文章之学”的内涵。其实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说明了语文学教学范围的逐步扩大,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性到人文性,从听、说、读、写的课堂教学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 动,从 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本体规律到学用语文的主体素养和环境优化……
在当下阶段--新课改的这一大形式之下,我们首先要知道新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标的确立,在教育理念上体现了“大众主义”教育,即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语文学科而言,更具人文性,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回顾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现象。
现象一:表演授课型 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搞活课堂气氛,体现出“新”的味道,开堂的音乐,课中的系列活动,结束时呼啦啦的歌声。这好像成了一个模式,屡用不换,小到校内教研,大到县级、市级比赛也多如此 。
现象二:多多益善型 为了“尽善尽美”的展现,充分准备无数:幻灯、投影、录音机、小节目等,应有尽有,全部利用,结果内容没完成,还搞得手忙脚乱。
现象三:唯我型 把新课程教育理念抛于脑后,想咋上,就咋上,随心所欲,毫无章法 。
现象四: 传统型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字、词、句、篇、章,讲得通透,生怕落下一点(学生还评之曰:细致、好懂
现象五:心血来潮型 一来劲认真上一堂,略显新课标,退下来又走旧路,不愿思忖
现象六:只说不动型 说起来是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懒于创新。
现象七:情绪抵触型 觉得矛盾多,困难大,牢骚满腹。
凡此种种,各地各校都有,那么具体该怎么为之呢?
我们知道课改的灵魂创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
一、“活”思维,“活”课堂
语文式工具性学科,如果只注重这一个方面,就很容易使学生枯燥乏味,为此就需要去挖掘它的人文性,这就需要“活”的思维,“活“的课堂。(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我”三者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时的委屈心情。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生命 生命》中,让学生摸心跳,感受生命,引出“珍爱生命”,并理解记忆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 进而批判自残者、吸毒者等,《春》的教学中,积累写四季的诗句。教师先走进教材,再从教材里走出来。利用这些“活”的因素,进行素质教育。 就教法而言,虽然“教无定法”、“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一把好钥匙,可以打开众多学生的心锁;选择好的教法,可以让几十颗心产生共鸣。”因此,要灵活、新颖,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读,或交流,或讨论,或动笔……有机结合,找准契机,因势而导。这样才能吸住学生的“情”,让其进入角色,事半功倍,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构建基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动机产生,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例如,在学习《风筝》一课,我首先给同学们讲述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间由兄弟情深到反目成仇的背景,然后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该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
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的时候,同学们对于说明文都觉得枯燥乏味,那么我们就可以向他们展示三月的内蒙古草原还有残雪,进入眼底的是枯黄的一片,而三月的海南确是碧海蓝天,不言而喻,纬度对物候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了。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也有了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激发学和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
三、多种感官,全体动员
有心动,才会有行动。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爸爸的花儿落了?标题有什么隐含的意……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结果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创作交响曲、张海迪身残志坚、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司马迁著《史记》、海伦.凯勒、霍金……特别提到了街上坐在木板上行乞的小孩。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由于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在相同时间里,发言、动口的机会多了,讨论的问题更有个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四、心灵放飞,合作中探究--展现自我
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像力却暗淡无光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想像;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像,放飞心灵。
如何在教学中放飞心灵,展现自我?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这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是找到了一把打开想像大门的金钥匙。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有四幅插图,分别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奥尔德林走下登月舱》,《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和《月球表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像,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空气?宇航员在太空中有什么感觉?还可以进行想像作文。如: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上与儿子通话说:“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设想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像,可以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读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像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过程,是想像活动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插图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像能力。而用多媒体教学是对这方面最好的实践。
五、尊重相信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老师的信任和适当的赞美就弥足珍贵了。 为了让他们动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就是要给他们吃一些偏饭,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和一些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问题,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全部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及时鼓励他们进步了,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做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六、重视课外,使得课内外有机结合
课堂上的45分钟是有限的!试想,充满激情的45分钟之外,且不说其他形式的辅导活动,若无较好的预习、巩固,效果会怎样呢?有时,诸多原因使我们都忽视了“课外”这个重要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课前、课堂、课后三者有机连成整体,教学与培养才是完整的 。
所以,“功夫又在课外”。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初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必须靠学生课前去掌握,利用工具书和资料,自己找出所要学的课文存在的难点,特别是自渎课文尤其重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难点进行归总,老师再进行点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在每堂语文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去找一些名言警句,然后写到黑板的一角和大家共同分享,这我们都可称之为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好诗美文读读背背,欣赏名家作品,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积淀,从而达到培养的目标。
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才刚刚开始,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我们只有多走进去,感受更多些,领会更深入些,才能在新形式下发挥我们教者的作用。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新课改的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但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展现我们国家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论》
《教育学》
《心理学》
网络资料
【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相关文章:
二下语文教学总结05-18
初二语文下教学计划01-15
一年语文下教学计划04-04
语文版九下教学计划05-03
七下语文教学计划03-27
初一下语文教学反思04-09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04-26
高二下语文教学总结04-26
高一下语文教学总结12-21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范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