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Q正传(上)
鲁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1902年初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任大学教授,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以其历史见解深刻、讽刺艺术卓越,一发表就立刻震动了社会。
在江南水乡的未庄,土谷祠里住着一个人。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到底姓什么,不独未庄人不清楚,就连他自己也茫然。只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叫他阿Quei。为了称呼上的便利,作者简称他为阿Q。有一回,阿Q说他似乎是姓赵,和赵太爷原是本家,细细地排起来,比起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还长三辈。
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赵太爷一见,大声喝道:“阿Q,你这个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跳了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能会姓赵!-- 你那里配姓赵!”阿Q没有抗辨,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了出去。此后,便再也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 未庄人对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开个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
阿Q既自尊又自负。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里,和别人口角时,间或瞪着眼睛说:“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就是对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呢。他鄙薄城里人:用3尺长3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切细的葱丝,这也是错的,可笑。
在阿Q看来,自己几乎是一个完人,可惜他身体上还有一些弱点。 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为此,他忌讳别人说“癞”,说“光”,说“亮”。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 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当未庄的闲人以此玩笑他时,阿Q没有办法, 只得想出另外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说这话时,似乎他觉得自己头上长的是一种高尚而又光荣的癞头疮。
阿Q和闲人打架时总是失败,当闲人心满意足得胜走了的时候,阿Q呆站片刻,心里总会涌出这样的念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心满意足得胜似的走了。
阿Q 喜欢赌博,但总是输,很少赢。有一回,他真的赢了,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正当他兴高采烈的时候,不知谁和谁打起架来,随之赌摊不见了,属于自己的那堆洋钱也不见了。这一回他真的感到失败的痛苦。他若有所失地走进土谷祠,擎起右手,狠狠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人,不久便心满意足地躺下睡着了。
阿Q 承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出了名,并得意了许多年。可在有一年的一天,他接连受到了两个屈辱:一是被他看不上眼的王胡扭住辫子在墙上碰了响头,接着又被假洋鬼子手中的“哭丧棒”(手杖)打了一顿。恰在这里,对面来了静修庵的小尼姑,于是他把愤怒转移到了小尼姑身上。“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是因为见了你”--他想,接着他迎上前去,向小尼姑挑衅,连拧带摸地调戏她。“这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带着哭声骂着。
拧了小居姑以后,阿Q觉得自己大指拇和第二个指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断子绝孙的阿!”的骂声使他想到: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 这一天,阿Q在赵太爷家里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吴妈--赵太爷家里唯一的女仆,洗完了碗碟后在长凳下坐下和阿Q聊天。
吴妈告诉阿Q:太太两天没有吃饭了,因为老爷要买个小的……;少奶奶8月里要生孩子了。阿Q心里一直想着:女人……女人……吴妈……这小孤孀。吴妈还在唠叨,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忽然抢上前去,对着吴姑跪下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吴妈被吓得连哭带叫地往外跑。为此,阿Q 遭了赵秀才一顿大竹杠,罚了款,被赶出了赵家的门。从此以后,未庄再也没有人请阿Q干活了。
【阿Q正传上】相关文章:
《阿Q正传》赏析03-28
网络时代的阿Q12-16
阿q正传阅读心得03-14
阿Q性格特征的浅析06-21
阿Q正传心得体会03-21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12-17
谈阿Q的癞疮疤在心理揭示方面的作用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