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使清夷军入居庸其一》赏析

时间:2024-06-30 17:56: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适《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赏析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

高 适

匹马行将久,

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

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

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

云雪尚漫漫。

天宝九年(750)秋天 ,四十七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清夷军。清夷军,是当时唐朝军队的名称,驻在妫川城内,即今河北省怀来县,由范阳节度使统领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是在冬天送兵返回途中,进入河北昌平县居庸关时所作。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

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是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 。“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 。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 ,“匹马”表明孤独 ;“行将久” ,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难 ”,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

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现在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 ,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说:“不知”,实为已经深知,吞吐含茹,措语婉曲。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 ,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慄”了。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这一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 。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 。“莫言关塞极 ,云雪尚漫漫 。”(“漫漫”二字应读平声 )意思是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 ”,从塞北过了居庸关,山势渐缓,即进入华北平原,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但毕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 。“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

这首诗与高适其它描写边塞的篇章一样,具有雄浑峻拔的气势,但又另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格。诗意虽然曲折含蓄,但通篇不用典故,读来晓畅流利。文字干净利落,而又准确凝炼,并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质朴自然,表现出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王文濡评这首诗说 :“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 ,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唐诗评注》卷五)。

【高适《使清夷军入居庸其一》赏析】相关文章:

高适《燕歌行》赏析09-23

高适《登陇》赏析07-30

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07-22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06-30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鉴赏(作品赏析)08-20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04-22

经适房购房合同07-25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03-14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07-03

给解放军的慰问信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