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窗前晨景(人教版高二选修)
二、《窗前晨景》赏析(耿建华)
艾略特是现代英美诗人中极有影响的一个。他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的创作和理论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艾略特提出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他认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说出,而要找到“客观对应物”。换言之,就是要靠具象来传达。要用“客观对应物”,把所对应的思想情感,间接地表现出来。《窗前晨景》这首短诗,就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
这首诗,据袁可嘉先生剖析,是“表达作者(一个天主教徒)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卑微琐屑不胜轻蔑的思想”。艾略特是天主教徒,他看不起城市里那些丧失了宗教信仰的俗人,他认为那些人只有卑微的生活欲念,而缺乏崇高的精神信仰,他们的灵魂是空虚的。这种观点在他的长诗《荒原》以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四个四重奏》中都有表现。诗人的这一思想是怎样通过“客观对应物”来表达的呢?还是让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首诗吧。这似乎是早晨诗人漫不经心地从窗前一望的速写,其实诗中的意象诗人都仔细地做了斟酌。“地下室餐厅”,与后面的女佣的“潮湿的灵魂”是紧紧关联的。地下室给人潮湿,阴暗的暗示,“餐厅”则暗示着人的最低级的生理欲求,在这种环境里,女佣灵魂的潮湿也就成了一种必然。潮湿还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发霉,因此“绝望的发芽”也就是可能的了。诗人对女佣的描写是带有明显否定倾向的,对女佣这类人的精神生活的空虚、卑琐是蔑视的。这种蔑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女佣生了芽的灵魂这一客观对应物来传达的。这与中国古典诗论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相似之处。
第一节诗中,诗人点出了女佣,这是“个别”。在第二节诗中,诗人又指出了“一般”──城里的卑俗的芸芸众生。他们的“歪脸”像一阵黄色的雾,这一意象的否定情感更加强烈,诗人对他们的鄙视和厌恶十分明显。过路人的裙子溅满污泥,这也是一个肮脏的意象,她的微笑是空洞的,在空中飘荡。其卑微的肉体和空虚的灵魂都是可厌的,这样诗人就从个别到一般,通过具体的“客观对应物”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艾略特很强调用知觉表达思想,推进一层看,就同样要求用语言表达知觉。知觉是内在的,要用诗的语言外现出来,这就见出了是否具有艺术功力。在这首诗里,诗人的知觉是传达得很清晰的,诗人感到女佣是可厌的,这种感觉用“潮湿”“绝望”等感情色彩很重的词表现出来了。在表现“过路人”灵魂空虚时,诗人通过“撕下一个空洞的微笑,微笑逗留在半空”,“又沿着屋顶一线消失了”等语句强调了“空”“飘”的感觉,使内在知觉通过意象外在化了。
这是一首短诗,也是一首现代主义的诗歌名作,它典型地体现了艾略特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歌赏析》,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1 元音
自学指导
一、阅读此诗,应该参照波德莱尔的《应和》,因为它可以看作是“应和”原则的进一步展开,同样使用了“通感”的手法。拉丁字母表中的五大元音:A、E、I、U、O,分别被赋予了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中国的读者或许不能感受其中的缘由,但声音和颜色这两种感官的交错,却也不难体味。
二、五种元音,不仅有了五种颜色,诗人还进一步展开修辞,调动各种意象,来表现不同颜色带来的不同感觉:“黑色”的阴暗,“白色”的纯真,“红色”的纵情,“绿色”的和平,“蓝色”的静默。在这方面,诗人的想像十分大胆,从“苍蝇身上的毛茸茸的黑背心”“殷红的吐出的血”这样丑怪、残酷的意象,到冰川、牧场、天使这样纯美的意象,诗人的笔触大幅度地跳荡,充分显现了“文字炼金术”的神奇。
三、最后一节,理解起来或许会有点困难。元音O与希腊字母Ω(奥美加)发音相同,在字母表中排在最后,有终结、终极之意。在这一节中,诗人也强化一种超越感、崇高感,最后一个元音带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天使降临。
参考资料
一、兰波简介
兰波生于工业小城沙勒维尔。父母关系不和,家境不富,童年时悒郁寡欢。从16岁起,多次外出流浪,去巴黎,到比利时,德国和英国。和比他年长10岁的魏尔伦结交甚密,在诗歌创作和生活方式上都受后者的影响,后来关系恶化,魏尔伦甚至开枪打伤了兰波。1876年他参加了荷兰殖民主义武装“外籍联队”,不久退役。1881年,外出经商,在阿比西尼亚贩运军火,1891年染病回马赛,不久逝世。主要作品有:长诗《醉船》、散文诗集《地狱一季》《灵光篇》等。
这个早熟的天才,过早地投入了诗的悲剧。15岁就开始写诗,以青年人的热情和诚挚渴望“改造生活”。参加过巴黎公社起义,但很快因公社的失败而幻灭。从此,他对现实抱有深深的怀疑,认为真实的世界并没有发现,人还没有真正生活过。诗人应该是“洞观者”,应该去发现真实世界,寻找真正的生活,他是真正的“窃火者”。于是他开始了这种探求,诗!就成了他探索的手段和基本的生存方式,他力图以此来自我拯救,“改换生命”。
因此,他千方百计抛开现实的迷惑,以求获得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其手段是通过“长期的,巨大的,有步骤的全部感官的错轨”,“打乱一切固有的感觉”以获得对未经质变的真实世界的“直觉”。然后运用“从心灵到心灵”的语言来表现这种直觉,使人能在诗的火光下直观人自身无限性的潜能和生活本身的无限可能性。
因此,他的意象充满了幻觉、错觉、臆想,完全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聚合,是感悟某种神秘之境的结果,是一种超现实的诗趣。正因为如此,20世纪超现实主义者极为推崇他。
元音他向往着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力图把诗歌变成心灵的自然显现。他蔑视一切传统的诗律文法,创造了自由的,在形式上散文化的新诗体,扩大了诗的内在容量,从而对法国诗歌,以至于对整个现代诗歌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在诗的语言结构、功能和性质上引起革新,使诗歌陈旧的形式美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兰波是纯净的,孩子气的纯净。他的诗充满了灵气和圣洁,似乎不像波德莱尔的诗那样“脏”,但他缺乏波德莱尔的实在感。
对于这一点,他也很快觉悟到了。他发现自己追求真实,反而愈不真实;追求实在,反而愈加虚幻;追求生活,反而远离生活。“通过一条险恶的路,我的脆弱将我引向尘世与黄泉的边缘,那阴影和旋风的乡土”。人生的路似乎越走越窄。在精神上几乎与现实人类隔绝而孤独了。这还是20岁的年龄,他对诗绝望了,“我么?我曾自以为是魔师,是天使,无需要任何道德。我终于返回大地,有任务要承担,有现实要拥抱,农夫!”之后,他独自到非洲荒漠去经商,1891年右腿患了热带的毒病,回到法国,不久病逝。但至死,诗人还写道:
但愿它到来,它到来,
人们向往着的年代。
(选自《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二、《元音》赏析(飞白)
《元音》,又以《彩色十四行诗》闻名于世,是兰波的“文字炼金术”的形象化说明,也是波德莱尔《契合》一诗的发展。《契合》《元音》,再加上魏尔伦的《诗的艺术》这三首诗,可认为是象征派诗歌的纲领。
《元音》一诗涉及的面不像《契合》那么广泛,而是集中地对“联觉”作了发挥。它最引人注目之处是诗人为AEIUO五大元音赋予了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然后又一一描述了它们的意象、音响、气味和情态。诗人的笔触是那么离奇,而五大元音向阴暗、纯真、哀艳、和平、崇高五种境界的幻变是那么超现实,以致于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神秘的王国。这个王国不受理性的统治,只有诗人-洞察者才能知其奥秘。
按拉丁字母的排列顺序,五大元音本来应是AEIOU,兰波把字母O调到最后,是袭用了希腊字母表。──希腊字母表中的Ω(奥美加)发音与拉丁字母O相当,但在字母表中排在最后,常用于象征“终极”。兰波以此达到全诗高潮,同时也借此加浓了诗的神秘意味。
《元音》从人们每句言语中都在运用的五大元音出发,通过联觉感应,先导出色彩,从色彩再导出形象,从形象又导出有关的情态、气味、甚至音响──与原来的元音并不相等的音响(例如从A引出的“嗡嗡”声),这种联觉超越了人们能共同体验到的经验范围,与从古有之的联觉不同。从古以来,联觉手段在诗中已屡见不鲜,例如中国古诗中的“春意闹”把红杏的色和形化成音响,“莺声圆滑”把鸟音化为形态和手感,“酸风刺眼”把冷感化为味觉、尖锐的形状和痛感,“敲日玻璃声”把视觉的光感化为玻璃的形和声,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诗人们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温觉等感觉都沟通了,给读者以十分新鲜独特的感受。兰波的《元音》所用手段与此相像,但其区别在于:通常运用的联觉是在生理-心理联觉范围内的,是人人都能体验到的;而兰波运用的联觉却超越了生理-心理联觉范围,不是人人都能体验到的。兰波以此赋予象征主义诗歌以神秘的未知的性质,开拓了象征主义的世界。
(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窗前晨景(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雷雨前》赏析(苏教版高二选修)07-19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人教版高二选修)10-15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06-06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
高二选修化学电解池的说课稿12-13
苏教版高二选修《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06-21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
《雪夜林边驻脚》赏析(人教版高二选修)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