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里尔克的《秋日》

时间:2024-08-08 13:25:22 海洁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里尔克的《秋日》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里尔克的《秋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里尔克的《秋日》

  《秋日》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

  赏析1:

  正是这首诗,让我犹豫再三,还是把里尔克放进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的行列。诗歌与小说的衡量尺度不同。若用刀子打比方,诗歌好在锋刃上,而小说好在质地重量造型等整体感上。一个诗人往往就靠那么几首好诗,数量并不重要。

  书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秋日》。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呵,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命令口吻。夏天盛极一时。参照题目,显然是一种感叹,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把……置于及让是命令式的延伸。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影子与风,日晷与牧场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而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一般来说,明喻是横向的,靠的是“好像”“仿佛”“如……似的”这类词来连接;而暗喻是纵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应。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牧场。

  第二段仍保持着开始时的命令式。带动这一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前面说过,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式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催……压。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若进一步引申,这里说的似乎不仅仅是酿造,而是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寻找故乡。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来,读书, 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像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来,读书,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这让我想起苏轼的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电影镜头式的切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呵,是时候了和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像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赏析2:

  《秋日》采用推进式的阶梯结构,是诗人刻意布局的。短短的十二行诗,带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庄严感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我们和上帝对话,诗人向上帝倾诉:“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诗人向上帝倾诉什么?“是时候了”,阳盛至极的夏天终将过去,因为有“是时候了”的铺垫,让人感觉到骄横一时的夏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你的阴影”在日晷上拉得好长好长,孤寂就这样被延伸到秋日的牧场上,原野上牧草在秋风中瑟瑟地摇曳。果实累累的繁华下,是生命的从容律动,让那充裕的阳光催熟那饱满的果实,让饱满的果实酿一窖的甘甜,让岁月坚毅地完成这样成熟的蜕变。

  ——那是溢满果子香麦子香浓酒香阳光香的倾诉,上帝看到了向日葵在秋风中饱满地张望,于是他用略带苍凉的声音回应:“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秋日是丰满的,如果你还是那么的贫瘠——不管是物质层面的“没有房子”还是精神层面的“孤独”,那么就毅然地选择“贫瘠”,让自己流浪,瘦成一个诗人,孤独,醒来,读书,写信,——孤独,孤独的彻夜难寐,醒来,醒来听秋风轻叩寒窗,读书,读那岁月悠悠情无踪,写信,写尽怀抱相思一杯酒。然后在一个秋露未凝的早晨,清瘦的诗人踏在红的黄的落叶上,在林荫路上走出了一段窸窸窣窣的韵脚,而“我”,开始学会在一个秋日里平静地享受孤独,做悠长的梦,读安静的书,写想念的信。织一个忧伤而美丽的梦境,在那宁静的心湖里孤独地荡漾着。

  ——读《秋日》,真是感叹原来语言居然可以丰盈到如是之极致!

  诗歌是里尔克1902年9月21日在巴黎写的,那年他年仅27岁。27岁的诗人却很自觉地用双手试图去握住生命中或饱满或荒凉的岁月,过早成熟的诗人敏感到人生如一场倾城盛宴,浓妆艳抹着登场,又奢华低调着落幕。在一个静谧的秋天夜晚,许多人,许多事,许多曾经花发满枝的渴求与憧憬,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过,又默默回溯。落叶翻飞的秋日,那个充满“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里尔克一生都在孤独地寻找与漂泊,一生都在秋日里等待与漫游。品读秋日的心情文字,诗人或多或少都透出淡淡的忧郁和沉重,还有一份无端的惆怅和惶惑。

《读里尔克的《秋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里尔克的《秋日》】相关文章:

里尔克简介07-16

秋日所见作文03-24

立秋日记05-20

中秋日记优秀09-19

中班美术教案秋日贺卡01-08

读茨威格09-10

多读会读巧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12-16

读《窃读记》有感07-02

读《窃读记》有感08-03

读沈从文《边城》12-16

读里尔克的《秋日》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里尔克的《秋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里尔克的《秋日》

  《秋日》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

  赏析1:

  正是这首诗,让我犹豫再三,还是把里尔克放进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的行列。诗歌与小说的衡量尺度不同。若用刀子打比方,诗歌好在锋刃上,而小说好在质地重量造型等整体感上。一个诗人往往就靠那么几首好诗,数量并不重要。

  书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秋日》。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呵,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命令口吻。夏天盛极一时。参照题目,显然是一种感叹,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把……置于及让是命令式的延伸。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影子与风,日晷与牧场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而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一般来说,明喻是横向的,靠的是“好像”“仿佛”“如……似的”这类词来连接;而暗喻是纵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应。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牧场。

  第二段仍保持着开始时的命令式。带动这一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前面说过,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式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催……压。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若进一步引申,这里说的似乎不仅仅是酿造,而是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寻找故乡。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来,读书, 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像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来,读书,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这让我想起苏轼的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电影镜头式的切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呵,是时候了和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像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赏析2:

  《秋日》采用推进式的阶梯结构,是诗人刻意布局的。短短的十二行诗,带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庄严感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我们和上帝对话,诗人向上帝倾诉:“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诗人向上帝倾诉什么?“是时候了”,阳盛至极的夏天终将过去,因为有“是时候了”的铺垫,让人感觉到骄横一时的夏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你的阴影”在日晷上拉得好长好长,孤寂就这样被延伸到秋日的牧场上,原野上牧草在秋风中瑟瑟地摇曳。果实累累的繁华下,是生命的从容律动,让那充裕的阳光催熟那饱满的果实,让饱满的果实酿一窖的甘甜,让岁月坚毅地完成这样成熟的蜕变。

  ——那是溢满果子香麦子香浓酒香阳光香的倾诉,上帝看到了向日葵在秋风中饱满地张望,于是他用略带苍凉的声音回应:“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秋日是丰满的,如果你还是那么的贫瘠——不管是物质层面的“没有房子”还是精神层面的“孤独”,那么就毅然地选择“贫瘠”,让自己流浪,瘦成一个诗人,孤独,醒来,读书,写信,——孤独,孤独的彻夜难寐,醒来,醒来听秋风轻叩寒窗,读书,读那岁月悠悠情无踪,写信,写尽怀抱相思一杯酒。然后在一个秋露未凝的早晨,清瘦的诗人踏在红的黄的落叶上,在林荫路上走出了一段窸窸窣窣的韵脚,而“我”,开始学会在一个秋日里平静地享受孤独,做悠长的梦,读安静的书,写想念的信。织一个忧伤而美丽的梦境,在那宁静的心湖里孤独地荡漾着。

  ——读《秋日》,真是感叹原来语言居然可以丰盈到如是之极致!

  诗歌是里尔克1902年9月21日在巴黎写的,那年他年仅27岁。27岁的诗人却很自觉地用双手试图去握住生命中或饱满或荒凉的岁月,过早成熟的诗人敏感到人生如一场倾城盛宴,浓妆艳抹着登场,又奢华低调着落幕。在一个静谧的秋天夜晚,许多人,许多事,许多曾经花发满枝的渴求与憧憬,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过,又默默回溯。落叶翻飞的秋日,那个充满“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里尔克一生都在孤独地寻找与漂泊,一生都在秋日里等待与漫游。品读秋日的心情文字,诗人或多或少都透出淡淡的忧郁和沉重,还有一份无端的惆怅和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