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再探语文教育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网友来稿)
tomas
再探语文教育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前一段时间,清华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在几分有影响的刊物上相继展开了有关语文教育的大探讨,本人作为一介小小的语文教师,对其探讨内容颇感兴趣,今日适逢无课,遂作一文以为回应。
对于语文教育,一直以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存世:语文教育到底是侧重于工具还是精神的承传,也即题目所讲的如何处理好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中国的语文教育自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以后,承传至今,计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在这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当中,我们的语文教育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这里不作深层的探讨,我只想对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的其中一个问题作一探讨,权作引玉之砖,欲请教于诸位方家。
对于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社会各界早有议论,北大教授钱理群对于中国的语文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目前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此言无疑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最大的警醒。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语文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呢?我们难道能够仅仅从教师本身来找原因吗?事实肯定不会是如此简单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承传者!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归于一点,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太过侧重于它的功利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所以我们的社会才会产生种种社会问题,人的心理是最难塑造的,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却要承担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迎战呢?这关系到我们民族精神能否走入一个新的境界的问题,着实不能马虎的。
当我们在课堂上讲着毛泽东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当我们讲着《项链》的主题就是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时,我的心是一阵阵的颤抖,真正的文学作品却让我们的老师讲得如此的低级,而那些政治性的作品却让我们念念不忘,这真是一种残酷的精神扼杀与精神阉割。是一种真正的犯罪啊!我的观点一向都是泾渭分明的,我不在乎我们的道德学家,理论家们指着我们的背脊:年轻人,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不能太过偏激,要运用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现在我一听到这些说教就烦:为什么要求我们看问题就一定要这样呢?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我们自己的声音吗?美国intel公司的前总裁盖洛夫先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以,现在的intel公司成为了业界最大的CPU生产厂商。我主张语文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的工具。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得以生存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所。 文化传承的结果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个体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个人文化的社会主体化。(注:个体文化社会主体化指个体文化传承给社会的成员、形成一定的社会的文化心态、文化行为与文化意识。)文化的主体化是指文化的内化在主体的心理结构上,表现为主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一般来说,以语言为中介的传承主要传承精神文化,将其内化在主体的心理结构上,首先表现为主体的文化心理和意识,然后才部分表现为文化行为。以“行为实践”为途径的传承主要传承行为文化,将其外显在主体的文化行为上,沉淀为主体的文化的心理结构,部分转化为个体的文化意识。但从全面角度看,任何传承都是以语言为中介和“行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使被传承的精神和行为文化内化为主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的,不同的传承,两者的比重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社会之于个人的文化传承,还是个人之于社会的文化传承都是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所谓传承的继续性是指用来传承的文化都是来源于社会、个人既存在的先在文化,传承的结果是原有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得到保留,传承的文化是那些有利于个人、社会生存发展的既在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原封不动的全部复制。所谓传承的超越性是指社会、个人根据当前各自的生存发展需要而选择原有文化精华部分进行传承,是对先在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能动性扬弃,并非对原有文化不加选择的继承,但不能说文化传承具有文化创造性,只能说超越性文化传承对文化的创造具有间接积极的作用。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却又是万万不能的!我们的国家曾经经过的一个精神万能的时代,全民都为之疯狂了,但是结束之后,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怪圈:狂热的物质追求,精神的彻底放弃。社会的种种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犯罪分子也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我们的精神领域里的建设不能跟上我们物质领域的建设的步伐吗?而其首当其冲的被批判对象又是谁呢?毫无疑义,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界,我们的灵魂工程师们。所以,如果在改革之初还是沉浸在我们的物质建设的热潮的话,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了。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文化承传的作用?对于文化的继承性做的怎么样了?超越性呢?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没有继承我们的光辉灿烂的先人文化,有没有我们新的创造?任何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语文教育与前面的论述相差多远?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仅仅重视工具性的训练,缺少人文性的灌输,导致了我们的教育结出了种种恶果:(一)只认权势,缺乏信仰。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话说,即“各为其主”,用俗话说,即“有奶便是娘”。儒家学说的“入世”的实用主义更是强化了这种人格通病。纵观世界比较而论,西方人信仰神(上帝),中国人信仰(有权的)人。神是永恒的,信仰者可以终其信仰于一生;(有权的)人则有盛衰生死,信仰者必然会中途权宜变更,即俗话所说,“人往高处走”,“识世务者俊杰”。如此“俊杰”一多,传统中国人自然难有真正的信仰。(二)任性尚气,缺乏公德。传统中国人不谙法律,不识自由,以为“自由”便是自己有权,不让别人管,自己有权便可以滥施于人:暗室欺心,神鬼莫知,任性尚气,无法无天。在上可以气指颐使,独往独来;在下可以昧着良心,无视公德。且不说上层的公款吃喝、官倒、纳贿诸端,即使当今的青年学子,能讲良心,重公德的,恐怕也未必多见。(三)懒散、苟且,意志薄弱,缺乏毅力。传统中国学生四体不勤,轻视劳作,更难说有坚定的意志毅力去从事一项创造性的事业。须知,在传统的中国,标新立异、创造发明是难以安身立命的,甚至可能丧失身家性命。久而久之,自然会养成苟且偷安,得过且过,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的人格通病。
凡此种种恶果,难道我们能坐视不理吗?难道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心安理得吗?对于已经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来说,长期的麻木就是帮凶,虽然我也敬佩他们的精神。对于刚刚踏足语文领域的后辈来讲,当务之急是赶紧调转方向,对旧的语文教育体制反戈一击,尚不太迟!
作者邮箱: myboxes@163.net
【再探语文教育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稍息!研究性学习!(网友来稿)10-27
孩子的创造性是怎样丧失的(网友来稿)07-09
《变形记》的创造性阅读(网友来稿)10-20
让学生树立课堂自主性学习意识(网友来稿)10-10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0-26
试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网友来稿)09-15
审思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性特征的再度定位(网友来稿)09-25
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金钥匙(网友来稿)09-20
再塑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