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1 20:06: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赞美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赞美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穆旦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反复阅读,把握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

重点难点

1、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是教学重点;

2、感受沉重而昂扬的感情,把握诗歌主旨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问答法。通过问答加深意象的欣赏。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时数

1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芦沟桥事变后,祖国的巨大灾难,民族的未卜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歌唱。歌唱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接光明未来的信心。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一诗便属于这样的诗歌。

二、作者和背景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朗读,整体感知。

四、赏析

(一)、第一节:

    提问: 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这一节,作者主要在写什么?

-- 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这一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二)、第二节:

提问:第一节写大地,这第二节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农夫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人,又是一个觉醒了的人。以前,他只是“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同样的泥土”,忍辱负重。现在,当抗日烽火燃起的时候,农夫作出了重大抉择,他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坚定地加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去。 “放下古代的锄头”,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写出了“农夫”选择的果敢坚决和这种选择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我们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奋勇抗争的生存意志和惊人伟力。而“融进死亡”(他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可能让他随时死亡),也不流泪的硬汉形象,又使我们震惊民族崛起的力量,民族抗争的勇毅!

(三)、第三节

提问:这个农夫走了以后,家人期待,家里更加艰难,可他怎么样呢?作者有什么感受?这节写什么?

    --明确:他舍家保国,义无反顾。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这节写农夫走了以后的情况。

(四)、第四节

提问: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再度抒发,是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的更深、更广的赞美。由第二、三节的具象描绘转向厚重历史的宏观扫描,回应第一节。前六句写什么?后六句写什么?

--明确:前六句写,人民仍旧痛苦、大地依然荒凉。后六句写,写作者的希望,从农夫觉醒中,诗人感到了亢奋,连用两个“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叠的结尾,如重擂闷鼓,雄浑中透溢着沉重的昂扬;如清角吹寒,嘹亮中透溢着激越的奋进! 

五、总结

(一)、主旨:《赞美》一诗,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灾难深重的祖国,赞美了日寇铁蹄践踏下,“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争道路的中国农民,赞美了“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

(二)、特色:

1、意境独特

2、反复手法: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使这个声音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凝聚着诗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力的赞美,充满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而且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显得悲中有壮,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六、作业

 

【赞美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0

黄山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08

《荷塘风起》教学设计、评点及教学后记(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9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3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7

孔雀东南飞(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8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09-18

鄂教版《纪晓岚吟诗》优秀教学反思05-04

鄂教版《一次著名的冲刺》优秀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