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艺术(鲁人版高二选修)

时间:2024-10-02 00:44:2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艺术(鲁人版高二选修)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艺术(鲁人版高二选修)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叙述情节、塑造人物、描绘各种生活场景。古代小说语言精炼传神,气韵飞动;雅俗有致,变幻多姿;语言和内容水乳交融,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古代小说以独特的姿态在文学的殿堂散发出馨香,透露出勃勃生机,让我们探索不已,玩味再三。

一、言简义丰 ,意境优美,富有神韵 

语言的锤炼在诗歌创作中,曾有人用“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须”来形容谴词造句的艰辛,当然小说的创作也不例外,小说家们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尽力挖掘群众语言的丰厚资源,在二者之中寻找最佳的切合点,力求大语言的表现力,做到炼字炼句,语言生动传神,意味深长。

语言不求形似,但求传神,着重写意,作品不做穷形尽相的外貌、服饰、姿态描写,而是借助语言传达出人物的情韵、神态,产生一种朦胧的印象和优美的意境。

唐传奇《霍小玉传》对霍小玉的描写:

(霍母)即令小玉自堂东阁子而出 ,李生即拜迎。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动人 。

《聊斋志异焦娜》写焦娜:

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孔)生望见颜色,颦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    

作者没有对人物作具体的描绘,写霍小玉是通过李生的视觉、感觉来写的,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霍小玉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由于没有外貌的限制,我们可以产生无限的美妙的联想,“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焦娜娇媚可人,明眸顾盼,婀娜多姿的狐女怎不让人驻足倾心呢?不仅如此,作者还捕捉瞬间的动态,化静为动,隐隐传达出观者的感受。活画出一个美人的形象,“转盼精彩动人” ,霍小玉的美不象一幅画静止在那里,熠熠生辉,转盼就有了动人的色彩,深沉凝睇,眉目含情。正应了莱辛的《拉奥孔》的“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此处即是化美为媚。

为了增强语言的张力,扩大语言的所指量,一些古代的小说家非常讲究语言的含蓄,《文心雕龙》把含蓄的语言风格称之为“隐”,指出这类语言的特点是有“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我国古代小说中的话本及受话本影响的作品,为了向听众传递信息,不大注意语言的含蓄性,但一些优秀的文人作品仍然追求语言的蕴藉,例如《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宝玉被贾政叫去随众人“题对额”,出来后小厮们讨赏,将他说佩之物尽行解去。到贾母那里: 

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

面对同样一件事,袭人用了“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几个词,显然她关注的不是东西而是解东西的人,袭人作为下人,却对她的同类充满了憎厌、鄙薄之情,自己却凌驾于他们之上当起了主子,一副奴才相不言自明。林黛玉首先想到他送给宝玉的荷包,他们青梅竹马的感情,而对小厮们只是简单的称为“他们”,二者的片言只语都有深刻的个性依据和心理依据,语言含而不露,委婉曲折,决非一言以尽。

雅俗有致,摇曳生姿,趣味盎然  

我国的古代小说对语言的运用,大体上可以看出,一是文言小说渐趋白话话、通俗化。二是白话小说渐趋文学化。在小说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烛照,使得它们更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万象,贴近大众。

我国古代小说最初使用文言写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和口语趋于一致,《世说新语》随时可见一些方言词汇,如“阿堵”、“阿兄”。但后来由于口语变化较大,又加上许多文人崇尚简古,鄙视口语,文言小说脱离了生活,以至于唐代小说中文人歌妓诗词唱和,骈俪满篇。文言小说着重典雅,远离的生活,这是它日渐衰微的重要原因。

明朝后期,话本、拟话本已经风靡天下,《水浒转》也家喻户晓,它们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生活实感,运用起来灵活生动,便于群众接受。但说书人的语言有流于浅显、粗俗,明显带有口头语言未经加工的痕迹,文学性大大降低。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才形成了明白晓畅、语句形象简洁的作品。

如《三国演义》第三十起回这样描写刘玄德二顾茅庐的天气和景色: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不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这段文字,基本上是四字成句 ,音韵和谐,使得语言参差错落,变化多姿。而就本段文字而言,在整齐中又有变化,“时值隆冬”和“行无数里”是散句,其余的是三组骈句,特别是后两组,犹如四幅风景画屏,依次伫立在读者面前  ,而且平仄搭配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和前后的散句搭配和谐,特别是跟张飞滑稽的语言形成对比,大俗大雅,趣味横生。

又如《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描写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的情景:

(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 

这段文字,用了“穿”“度”“抚”“依”“过”“越”“入”“出”几个动词,加上宾语,就形成了三组形式各异的骈句,行踪清晰,节奏舒缓,字里行间透出游山戏水之乐,清雅俊秀。行文并未做更为细致的描绘,众人的“好景,好景”显得活泼灵动,读来轻松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三、文质统一,文白错落,水乳交融

我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虽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一些优秀的作品的语言,从整体上说,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它的内容是相适应的。这主要表现:第一,在人物的语言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环境;第二,语言的形式的选用适应内容的需要。

婆子道:“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一千贯房卧,带一个从嫁,又好人材……”

“……就像我们门户人家老妈妈 一般行径,千奇百怪起发人的钱财 ,有了钱便眉花眼笑,没了钱便骨董了这张嘴 。”

这两段文字 我们不难看出说话人的身份:婆子的语言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琐碎、短促并带有夸大其词的成份,运用了市民阶层的语言,这正适合她作为媒婆的身份,和她急于说媒的心情是和谐的。第二段文字是妓女说的,基本上搬用了当时的口语,其中“门户”“老妈妈”只有她们经常提到,并且充满了怨恨。

除此之外,优秀的小说家还根据具体的人物、环境选用跟内容相应的语言形式和句式。适当的采用一些文言词语,该文则文,该白则白,既有生活情致,又有文学意味。

例如第十七--十八回,曾这样描述蘅芜院和怡红院: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梁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曲,或实如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又曾描写了蘅芜苑和怡红院:

一同进了蘅芜苑 ,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走了来,得了一个月洞门进去。只见迎面忽有一带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岸,里面碧浏清水流往那边去了,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 

这两组描写,对象是一致的,但语言体式和色彩、详略、迥然相异。第一组,用的是白中带文的语言,其中文言词语、句式占有很大的比重,描写细致,语言富赡,色彩明丽。第二组 用的则是白话,语言质朴,重点突出,而又有生活情趣。第一节文字是在大观园落成之后,贾政带着清客文人到园中“省功” 是看到的情景。这里的一景一物都在贾政的眼中呈现出庄严、肃穆的色彩。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是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是看到的景象。大观园在她眼里,像画一样,基本上采用了白话,描写的也简略。两组文字不能颠倒,否则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古代小说不乏优秀作品 ,经过作家们千锤百炼的语言更是凝聚了古人的心血,精炼传神的表达,典雅华贵的修饰,别具匠心的形式,都值得我们不断的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艺术(鲁人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

《雷雨前》赏析(苏教版高二选修)07-19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人教版高二选修)10-15

外国小说欣赏技巧(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07-10

《素芭》(泰戈尔)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7-14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06-06

浅谈小说《白色鸟》的暗线技巧06-08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

高二选修化学电解池的说课稿12-13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