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5:59: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奈。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设计思想

通过诵读来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文意,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加深对本课文内涵的领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范读-理脉-涵咏-想象-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这是陶“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却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补充材料,师生研读)

㈠、陶渊明其人

ppt1《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㈡、陶渊明其文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一类:ppt2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pt3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ppt4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礼赞自然美、劳动美、人情美

ppt5另一类:怒目金刚式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ppt6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寄寓抱负,侠义精神,意气慷慨,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㈢、陶渊明去职归隐的原因

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萧统《陶渊明传》(节录)】

ppt7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可适当补充“五斗米”的不同理解)

2.《归去来兮辞》序(见文前)

三、放Flash课文范读,指导朗读

朗读常规指导:ppt8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理清层次。 

第一段、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①“田园将芜”;②“心为形役”。 ②是真正的原因,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写望见家门的欣喜若狂及家中景况的亲切和欢悦;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写归田后的生活情况。前四句重述归田之志;后几句写了出游方式和游中所见,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

ppt9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涵咏想象,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范读,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划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分析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理解探究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体会古代隐士的真情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检查学生筛选的语句,引导揣摩品味,由语言的品味到文章的鉴赏及作者情感的把握。(用之ppt1多链接处理课件,不逐张标明)

例:①悟已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

问:为何已往不鉴?来者在陶心目中以如何?

明确:“心为形役”,归隐田园、诗酒为乐。此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其它诗文中体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序》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参照比类: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

     高适: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问:“三径”所指为何?陶为何用“松菊”,松菊又有何象征意味?

明确:“三径”典故指代隐士所居,由此可感出陶向往归隐,“松菊” 意象的传统内蕴“松”岁寒三友之一,刚劲有气节,菊洁净孤高。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灵魂的栖所。足见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本性。

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问:“傲”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容膝”什么 样的居住环境?

明确:傲世独立、睥睨俗尘,简陋的住处却心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

参照比类:刘禹锡《陋室铭》: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问: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中能体味出陶的内心情感吗?

明确:“无心出,倦飞还”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此处怀景交融,与作者《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意趣相谐,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⑤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问:这是陶的人生理想,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儒学家是“立德、立功”,留名于后世,道学家是炼丹学道求长生,佛学家是生死轮回神不灭;清谈家是醉生梦死生死同,陶渊明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超生死。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学生可自我找句,共同探讨,不多引叙)

总括:

问:刚才我们透过词句的品析,多多少少走进了陶的内心世界,有人说陶是中国古代唯一真正隐士,那么你说说看他的隐士情怀又是什么呢?

明确:鄙弃官场;淡泊明志;躬耕田亩;琴书诗酒;固穷守洁;乐天知命。

三、深入探究、难点突破(问题以ppt2展示)

提问:①有人说本文写景叙事淡远潇洒、自然清新,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这是陶的一贯文风,难道文中就只有乐吗?

明确:有“悲”

②文中能找出体现悲的语句吗?

明确: “归去来兮” 

“奚惆怅而独悲?”

“已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③陶悲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有依据吗?

明确:“心为形役”

   “世与我而相违”

④“世与我而相违”陶的初衷是什么?难道陶就这么不想为官,就这么渴望归隐?

明确:

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从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的陶“怒目金刚”式的诗文中不难看出陶也有“济天下苍生”之志(如《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之下,在世道昏昏之时,诗人能实现他的志向吗?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甚而悲歌都不得,剩下的便只有一条道:隐居乡村、贫贱终身,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这是一种挣扎,这是一种悲号!

总括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中写到:

ppt“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可见陶也并非只恬淡安闲这一面。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四、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五、作业:

1.  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略)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所以,学习文言文为的是:1、拓展语言的资源,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文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炼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诵读,获得语感,从而化古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言语。所谓“熟读成诵”正是这种转化的手段。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正是这个意思。2、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接触经典名著,渐渐走进古代诗文的大门,与古人晤谈,乐而忘返。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诗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

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了诵读的分量,同时以语言为切入点,加入了大量的材料,引领学生走进陶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归去来兮辞(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05-11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归去来兮辞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归去来兮辞(并序)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归去来兮辞》的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3-03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3-04

归去来兮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归去来兮辞》备课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