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 仲 列 传》教 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本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疏通文意,全面把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观其事见其为人,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体会管仲可贵的为人品格。
【知识小网吧】
(一)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中射杀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于是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举国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说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所谓“尊王攘夷”旗号,即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导学练习】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颍( )上 鲍( )叔牙 召( )忽 仓廪( )
与俗同好恶( ) 匡( )救其恶( ) 齐桓( )公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以为言 2.齐桓公以霸
3.鲍叔不以我为怯 4.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5.桓公实怒少姬 6.故论卑而易行
7.四维不张 8.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9.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10.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分财利多自与
5.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岂管仲之谓乎?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1.齐桓公以霸 2.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仲既任政相齐 5.南袭蔡
6.管仲因而信之 7.然孔子小之
(五)翻译下列各句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
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已难得啊。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而这幅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为“挚交千古”(图片展示)的主角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并且将它定格为成语,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二、研习文本
1.“相桓公一匡天下”--管仲任齐国宰相,辅佐齐桓公最终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最强大的国家,他取得了哪些显著政绩呢?
(1)文中主要在哪几节集中介绍了? 明确:3、4两节
(2)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本文,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3、4节,注意字词的读音及语句的停顿(适当点评)
(3)研读第三、四节
我们首先看看有没有疑难字词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举手质疑。
下面我来检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怎么样。(投影字词,进行检查)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依据 小小的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富国强兵】使动词
【通货积财】发展贸易,积累财富。
【与俗同好恶】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
【论卑】政令平易。
【四维不张】 提倡 宣扬
【因而予之】 就趁机
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
★第三段表现了哪些显著政绩?(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令顺民心--论卑而易行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就趁机 成为 形容词做意动词 形容词做动词
本节中还有几处“因而”与此意思一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a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郑”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之间毫不相干。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b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桓公实北征山戎
【注解】桓公伐燕
《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
“修召公之政”恢复召公的政治。召公,燕国的始祖,他治国深得民心。【成语】老马识途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ī)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c管仲因而信之--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典故】曹沫之约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第四段表现了哪些显著政绩? 明确:因势利导。
2.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1)管仲有才干(三、四两节充分体现)
(2)只有才干不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才被埋没,管仲很幸运,他遇到了伯乐,那么这个伯乐是谁?(鲍叔)
鲍叔个怎样的人呢?
《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②多:推重,赞美。
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鲍子因其贤而荐之,世人因其知贤而赞之。
《管子大匡》载:
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管仲。管鲍总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人生的旅途上,携手而行。 ”
开始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幅对联的下联“交叔牙万古高风”,正是对他们深厚友谊的高度概括。
现在有【成语】管鲍分金 管鲍之交 人们用“管鲍分金”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用 “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
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文中主要在哪几节集中介绍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呢?明确:1、2两节
我请两位同学分别再朗读这两节(适当点评)
最后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感情还不够,应该包含怎样的情感和语气呢?
我们先看看书上P69“这是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这种情感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用文中原句回答)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鲍叔遂进管仲
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典故】召忽,春秋时齐国人。少负才名,胸有大志,喜研军国治理之术,但不得志。齐襄公时,公子纠慕其才华和谋略,聘为师傅,终日伴读讲史不倦。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小白夺取王位,即齐桓公。桓公即位,派人杀了公子纠,当时公子纠身边近臣是召忽和管仲。召忽对公子纠忠心耿耿,誓不与桓公为伍,拔剑自刎,以身殉主。管仲则回到齐国当了宰相。
这段排比是管仲身为齐国宰相时,回忆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管仲十分动情,突出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因此,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句,看看能不能把这种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
有了鲍叔的举荐和自己本身的才能,就一定可以担任齐国宰相吗?要知道他曾经想致齐桓公于死地的。
(3)君臣知遇之恩。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后来有人進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典故】桓公拜相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私仇,拜管仲为相。
【典故】病榻论相
《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易牙--易牙,大厨师,杀子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开方--卫公子,背弃父母、祖国投齐,父丧不归。竖刁--竖刁,自宫以求亲近讨好齐桓公。
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隰朋--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
【鉴赏评价】
管仲任齐国宰相之后,辅佐齐桓公处理国家的内政外交,最终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贤能之臣--管仲回忆曾经与鲍叔牙的交往,话语中仍洋溢着无限的感激和对真挚友情的礼赞,书上P69管仲回忆与鲍叔的交往的一段,旁批“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可见管仲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谈谈你的看法。
【管仲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教版高二选修《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06-21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0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