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项脊轩志》(第三课时)(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细节描写
2.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细节描写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方法:鉴赏、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文章写得好不好有时也和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散文往往以情取胜,细节就是体现情感的最好方式之一。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弄懂文中的主要细节。
(二)给学生10分钟时间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组)。
1.“万籁有声”与“而庭阶寂寂”是否矛盾?是写静吗?
明确:是写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开始在没有分家的时候肯定用的是同一个大庭院,那么在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就象征着家庭已经开始分裂,开始有了隔阂。但是篱笆毕竟还比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了墙,墙又厚又冰冷,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了,大家也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
(“鸡栖于厅”体现衰败的景象,也喻示家族的衰落)
3.“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叩”是轻轻敲门,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这些动作和语言非常的平凡,但生动地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关爱和深情。(可结合祖母“以手阖门”来对比分析)
4.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可以看出先大母是怎样一个神态?
明确:爱怜孙儿的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
5.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悲喜交加)。
6.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个句子怎样让读者感动的?
明确:祖母用心之良苦,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催人泪下。
7.“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体现出妻子及诸姐妹怎样的形象?
明确:几句平常话,把一群小姑娘拉着回娘家的大姐,问长问短,天真无邪,可亲可爱的神态和语言,写得逼真如画,跃然纸上;妻子得意自豪的心情,娇媚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
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深化主题,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也可以暗示影射。
(三)课堂练习
学生阅读《金榜1号》68页《寒花葬志》一文及老师发下来的译文,回答下面及格问题。
(1)在这篇只有百来字的短文中,作者写了寒花生前的哪三件事?
明确:出来时的打扮,煮荸荠时的调皮,吃饭时的神态
(2)找出文中的两处细节描写(用原文回答),并分析寒花这个人的人物形象及。
明确:“婢持去,不与”、“目眶冉冉动”;寒花是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
(3)作者对寒花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爱怜、哀思(可点明主仆之间的关系)
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选自《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文集》
译文
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环。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项脊轩志》第三课时(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08-31
《项脊轩志》的教案09-12
《项脊轩志》教学札记08-23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0-25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09-12
项脊轩志教案(精选10篇)06-28
《项脊轩志》教案(精选11篇)08-09
《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09-15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经典(14篇)12-22
黄山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