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本站论坛稿

时间:2024-10-02 16:57: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本站论坛稿)

先把他迷住再说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本站论坛稿)

--我教《〈论语〉十则》

张国生

  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甘。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煱肷骄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熑床晃周围的旖旎风光所动熤皇浅磷碛谕醢彩的诗句熡盟取代早饭,就是这种境界。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就是这种境界。陈景润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也是这种境界。我们搞语文教学,如果让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可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下面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顺便介绍“大语文”在文言文方面的教学理念,以就正大方。

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然后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该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如果弄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一定要让这个“第一次”成为“成功的一半”。我这样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到这个时候,学生能不喜欢学文言文吗?

光迷住还不行,还要给他们一把钥匙,自己打开知识之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学习文言文。我告诉他们“十字诀”: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

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

然后才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迷住学生,常常要使用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本课有两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原有图,兹略)。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这样,吸引力就强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不说了,无非是逐一朗读、正音、翻译、答问、背诵,不像上面那样新奇生动,但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把学生迷住,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和知识点的落实。那么本课要抓哪些知识点的落实呢?我认为应有: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弘毅、已……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7)熟读、背诵、默写,等等。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申。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1)“中国孔子”网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我的“启发”是:(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可能独立解决,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迷住”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篇文章所能说尽,甚至不是一部书所能道完。下面我提供一些原则,供各位同人去创造:

(1)富有知识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听、好玩,满足多种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表扬、鼓励,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自尊心。

(5)学习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入了愤悱状态。

(6)解决了困难的问题,探究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产生了创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那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入迷了。

========================================

“迷住”之后的“再说”

张国生

“迷住”的反馈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下文简称“迷住”)。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发表的最有“反响”的文章:该刊后来发表了5篇反馈文章。有一个网名叫做“毓君”的老师,将此文贴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上”(主题“这样上文言,还会没趣吗”),结果至今引来200多条“回复”,成为那里最“热”的文章之一。其他几个网站的论坛上,也有一些反响。

反响中有赞叹,有建议,有商榷,有怀疑,有求助,也有批评和“攻击”。赞扬的话人人爱听,我也不能免俗;建议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我会虚心接受;怀疑和商榷,我们可以共同探讨,这也是一种乐趣;最值得重视的是批评。我一向认为,善意的批评比善意的赞扬更有价值;即使是无理的批评和“攻击”,我相信也只是学术之争而已,可以泰然处之。在批评和商榷意见中,最应让我感谢的是湖南涟源一中的吴勇前老师,他说:

说《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不准确的。笔者特意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的书是《汉语成语大词典》……结果是这样的: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4条,出自《左传》的成语有202条,出自《史记》的成语是262条。所以说《论语》是出成语最多书是错的,只能说它是出成语多的书之一。(《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1期)

虽然这个问题还可商榷(有人统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300多条),但我很赞叹吴老师治学之严谨认真,为了这个问题竟会作那样大量的统计工作。看到这一批评后,我马上修改了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吴老师还指出,我文中说“《毛泽东选集》的影响只有几十年”、“《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影响也只有几百年”,意思表达不很准确,在“只有”前面加上一个“还”字就准确了。这真是一字之师!在这里,我对吴老师及所有参与讨论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中学语文教学》组织对这一课的研讨,这会有效地提高作者、读者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之后的“再说”

有一个评论者很欣赏这一课“外围工夫”作得十足。我理解,其言外之意是希望看到“迷住”学生的更“内在”、更“精髓”的功夫,可惜“迷住”一文对此写得不具体、不尽意。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也算是打了一点埋伏,所谓“先把他迷住再说”,是“迷住”在“先”,但“迷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或只是阶段性目的而不是终极性目的,“迷住”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结,此后还有“再说”的内容。“再说”什么呢?该说的很多,下面就再说一说。

一,重视兴趣,更要重视“没趣”的内容

我上这一课以及写“迷住”一文,首先强调的是兴趣,是让学生“乐学”。因为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苦了,许多老师的课也实在是太枯燥了,许多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最厌学的科目之一便是语文。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把课上得有趣,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的成长之路上,有好几位恩师都这样指导过我,所以我对此一直十分重视,总是千方百计把课上得有趣,“迷住”一文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产生。

但是,我们强调兴趣的时候不能忽视“没趣”的工作。“外围工夫”要做足,但语文教学不能只做外围工夫。要让让学生乐学,但不能忽视苦学,还要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奋志时”,还要鼓励学生“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诚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为中学生题词》)。同样,教语文要有巧办法,要提倡“精讲巧练”,但不能忽视“笨”办法。“笨”办法之一就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语文教学有时候也许会有“立竿见影”之效,但我更相信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慢功”,非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不可。以“读”的训练为例:

首先是读正确,其次是读顺、读流利,不能有磕绊。而达到这要求,需要千百次的训练和练习。有些老师因为中考、高考不考朗读,就不重视这项训练,而我认为,连读都读不对、读不顺的人,不可能出口成章,不可能口若悬河,其口齿也不可能十分流利。说都说不流利的人,其思维也不会是敏捷的,其写作也不会是文思泉涌的,更不可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我很重视让学生读,还常搞朗读测试:每错一字扣1分,磕绊一次扣0.5分。

第三是读懂。对文言文,更需逐字逐句读懂。虽然现在有人主张读文言懂得大意即可,但我还是宁可逐字逐句地读懂。不但要懂,还要“嚼”,要辨析、比较、区分高下优劣。先师孝纯先生告诉我,读文言文,“难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异,而在殊微”。“殊微”之间,往往是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功力之所在。例如,“学而时习”一章中,“习”究竟是什么意思?“朋”是什么意思?“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有什么区别?“知”是不是如课本所注的“了解”?……这都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之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忽也。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是不可能理解其思想和艺术的精髓的。40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写过《语文教学二十韵 》, 20年前我读到时,叹为语文教学之至理,20年来受益非浅,今天再读,觉得仍可作为上好语文课的指南,现择要录于下: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还有读出语感、读出感情。不少学生读课文,语句没有停顿,语速没有变化,语音没有高低轻重,语调没有升降缓急。例如读“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之”“乎”“也”应是轻读的,他却偏偏重读。表面看来,是语感和朗读能力问题,其实,是没读懂,不理解其中蕴涵的感情。当然,这也是朗读训练问题,不扎扎实实进行朗读训练,是不会深切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的。而经过良好训练的,读来时而长吁短叹、泪水盈眶,时而仰天长啸,慷慨激昂,如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时而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些训练,可能都比较“没趣”乃至“枯燥”,而且耗时费力,“迷住”一文也没写或没强调,但是,它确实是语文教学的更“内在”和“精髓”的功夫。

二,重视“活”,更要重视“实”

我的课,一般比较“活”:内容灵活,方法活泼,思维活跃。《论语》这一课,也是这样。我提供了许多课外资料,其实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注意:不带“之一”),是我们每个读书人的祖师,他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是两千年来无与伦比的。我提供藏于香港孔教学院的“孔圣真像”等图片,是为了说明香港似乎比大陆更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像前些年那样背弃传统,数典忘祖。我让学生看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是想让他们知道“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孔子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甚至新加坡至今还在大力推行“儒教治国”。我介绍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是想说明,大和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儒家思想哺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盂德斯鸠等都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由于提供这么多“活”的内容,这一课很有感染力,它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喜欢孔子,喜欢中国的古代文化,喜欢语文课,也喜欢语文老师,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坐收“师逸而功倍”之效。

但是,在我们“活”的同时,更要重视“实”--知识与能力的落实。否则,我们的课可能是华而不实,不要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语),即使在“应试”面前也会一败涂地。

落实,要有一个高标准。以背诵默写为例:背,要背得正确流利;写,要写得一字不差,“过关”的标准必须是100分。其实,简单地背诵默写100分还不行,还要有理解性背诵、应用性背诵。例如:如果你论述读书与思考的关系,《论语》中可供引用的哲理名句是哪句? 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请用孔子原话回答(答案分别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落实,需要老师巨大的付出。首先需要付出智慧,教案和作业练习要设计得低负高效,要尽量符合学生心理。例如现在的学生普遍“追星”,我们不妨因势利导: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答案:分别出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再顺便说上一句:两位“明星”老爸肯定是熟读《论语》。更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一遍又一遍地检测,一遍又一遍地批改,一遍又一遍地辅导。虽然这些工作有一部分可以交给“小先生”去做,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也绝对缺不了老师的“躬亲”:出试卷、印试卷、改试卷,组织检测、分析讲评、表扬、批评、鼓励,宣布为“作业信得过”、“作业免检”,有时也不免“限……之内……,否则罚……”。往往还要组织背诵默写比赛:个人赛、小组赛、男女生赛、对抗赛、接力赛……我非常羡慕和佩服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的洒脱(作业一本不看,作文一篇不改),早在20年前就对他亦步亦趋,但20年后今方信:张国生不是魏书生,而且,没有他超人的天才、帅才,谁也成不了魏书生--这个世界上崇拜、学习、仿效魏书生的那么多,但至今还没听说谁成了“魏书生第二”。

落实,还需要 “开启心灵之门”。往往是优秀生早就背得滚瓜烂熟、默得一字不差了,而后进生连读还读不流利。什么原因?可能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是情商方面的问题。不找到那把钥匙,就打不开他心灵之门上的那把锁。我很欣赏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建议,现在奉献给大家:老师手里要拿一把小扇子,把学生心里做优秀生的欲望之火煽得旺旺的。

这些功夫,“迷住”一文一点儿也没写,但它也确实是语文教学的更“内在”和“精髓”的功夫。

三,重视多媒体,更要重视文本的解读与感悟

我这一课,多媒体手段发挥了很大作用。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电脑辅助教学--那是一个新的境界》,主要观点是电脑辅助有助于达到“乐学”的境界、博大丰厚的境界、“逸而功倍”的境界、信息时代任驰骋的境界。我还预言今后电脑能力会成为教师基本功的一项,不具备这个基本功的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淘汰;而把电脑玩精了,可以使语文教学出神入化。

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喧宾夺主的现象:许多半瓶子醋的课件制作者用大量的相干不相干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充斥语文课堂,语文课没有了或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成了图片课、音乐课、电影课、电视课、动画课。这样的语文教学是走向了一条斜路。

语文课件固然要有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之类,但语文课件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它们而是文本。文本是“主”,多媒体资料只是“宾”。制作课件首先要弄清楚:“宾”是为“主”服务的,为“主”起陪衬作用,它只能强化“主”的地位,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我建议用电脑辅助教学的人先打好一个基础: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干什么,先在不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把语文课上得扎实和有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手段,使之更加精彩。打个比方说,语文教学是一只虎,而电脑辅助则是为虎添翼。虎与翼相比,重要的不是翼,而是虎。成为虎,添翼之后才厉害;如果是一只鼠,添翼又何如?--蝙蝠而已。

我想“再说”和应当“再说”的话还有许多。比如要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我永远不会忘记孝纯先生对我说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句话:“要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语文老师,最根本的是有广博的学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意思:“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比如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地学,因为“激发学生主动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由此推论,最能恒久“迷住”学生的是确立他们的主人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比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养成了,许多学习活动就可以“自动运行”了。

比如要懂得教育管理,而管理要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

比如要建立“敬爱型”师生关系,老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更“内在”和“精髓”的功夫,此外还有许多,“再说”暂且为止,读者若不嫌烦,我愿“三说”、“四说”。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本站论坛稿】相关文章:

《论语》十则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1

开学第一课: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5

对生命的关切与尊重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8-02

撰写教学论文的方法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7-08

我的孩子们--摩西班主任随笔(5)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9-17

教语文先要有底蕴(论坛精华帖)10-09

我最欣赏他作文03-01

论坛工作总结07-27

论坛闭幕词10-01

在悲苦的深渊里我从事讴歌欢乐(论坛华帖)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