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时间:2024-10-26 04:17: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老蔡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趣培养

中山市桂山中学  蔡福生

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两次提到“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一改旧大纲只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而轻视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与情趣培养的作法,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新教材在选文上,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把钱钟书、朱自清、朱光潜、王力、 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棋等著名作家学者的文章选进了教材。在具体的编写上,强调对语言文学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所有这些都表明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一个情趣高尚而丰富的人,他的品德就高尚,生活就丰富多彩,他就会热爱生活,进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如果一个人的情趣低下或枯竭了,那么他对许多事物就会感到无聊、没趣味,以至为了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去胡乱地寻找低级趣味的东西。我们的学生与社会接触少,他们常常是因为从文艺作品中感受了美了解了人生,而滋长起自己的情趣来的,所以,如何把审美能力的教学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如何帮助他们培养高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呢?

首先要教点美学知识。美的世界缤纷多彩,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一篇美的文章,如果缺少审美知识,那么他会视珍珠如瓦砾。所以我们要教点美学知识,让学生能运用审美知识去发现美,欣赏美。比如教课文《荷塘月色》时,我们通过分析“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是一种“哀而不伤”的、素雅朦胧的、静谧的美,这属于美学意义上的阴柔之美。而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以如椽大笔,横扫千年历史,描绘了古战场的酷烈、壮观和雄奇;作者又于景物画面之外,倾听刀光剑影和烈火冲天的伟烈情景,把眼前的景色和古战场的余韵融为一体,从画面直觉上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作者又善于抓着历史人物的内外气质,出神入化地勾勒出其一代风流的潇洒英武形象,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阳刚之美,豪放之美。

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有学生问:为什么描写绿色的美便是在歌颂祖国的山川之美呢?把祖国的山河描写得五彩缤纷不是更美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讲一点美学知识,因为绿色,在美学上往往是一种安定平静的象征色。作者尽情地描写这片绿,正表示着他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现实的不满。诸如色彩美感(视觉美感)的有关知识:红色--热烈、庄严、兴奋;黄色--明朗、欢快、活跃;蓝色--清秀、广阔、朴实等知识,也向学生适当地传授。在介绍鲁迅的文章《文学与出汗》时,适当介绍一点美的标准具有阶级性。总而言之,在讲课时不时向学生传授一些美学知识,使他们以后看文章时,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其次要讲点作家风格。风格是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了解了这个作家的风格,就掌握了解读这个作家作品的钥匙。真正的美的创造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受一定的审美理想所支配的。他们创造的美也各有不同,有优美,有壮美,有悲剧之美,也有喜剧之美。对于高中课本中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如鲁迅、朱自清、茅盾、孙犁等等,其风格我们可以稍作简介。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朱自清的文章“艺术构思缜密,抒情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格调清新秀丽”等等。所谓“郊寒岛瘦”之说,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东坡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都应适当介绍。优美的艺术形象,可以陶冶人们爱怜的感情,匡正粗俗或妄动;壮美的艺术形象,可以激起人们战斗的热情;悲剧之美更能令人产生一种崇高感,去为悲剧人物未竞的美好理想而奋斗;喜剧之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已经过时的、落后的,假、丑、恶的事物,使人们笑着和过去告别。这些艺术美都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爱好和情趣。当然,在一些作品里还揉和着多种的美,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它的独具一格的美的创造,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情趣,是特别值得我们从审美教育的高度加以领略的。这篇作品描写的是抗击日寇的故事,作者并没有描写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的断垣残壁,向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幅水天云锦,风荷人影的景物画;描写奋起抗敌的男女青年,也没有写激昂慷慨、振臂高呼的场面,而是细微曲折地描写了他们的夫妻之情、父子之情、同志之情,这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人情又是那么天衣无缝地和保家卫国的民族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作品写鬼子大船飞逐四个妇女驾驶的小船,使我们感到惊险而不生恐惧。描写战斗的场面,象是使我们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看到了战火纷飞,却不见战争的残酷,更没有象某些自然主义作品所描写的那样尸体狼藉,血肉横飞。作品也在从半夜出发至烈日当空的氛围的描写中,写出了埋伏在水中伏击敌人的英雄们的艰苦,而使我们分享到的却更是他们胜利的喜悦的美。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是对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精神品质的提炼和写照,也是作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的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自然流露。细细品味,确实是可以引起人们的情趣的改造与升华的。

第三要绘声绘色,吟诵传情。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想深入理解,单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他还说:“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古文观止》,选中一篇古文之后并不立刻开讲,而是先行朗诵一遍。我们中学老师当中有两位特别长于此道,一位是徐镜澄先生,一位是陈敬侯先生,前者是江北人,后者天津人,前者朗诵咬牙切齿,声震屋瓦,后者朗诵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但是两位都能朗诵出文章的韵味。我们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下课后我们还要在自修时低声诵读若干遍,因为下次上课还要默写。”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活动,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深得语文教学的真谛。古人还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中还可见吟诵与写作的关系。

最后要寓教于乐。现在的语文教学被标准化考试弄得支离破碎,一篇优美的诗歌也被老师肢解成毫无生命的零部件,让学生学会拼装和组合。这样的教学何来情趣可言,学生学得是索然寡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寓教于乐。如充分运用多谋体,把好的诗文做成课件,配乐朗诵,甚至编成课本剧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刻领会其中的美学意蕴。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趣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2000/11/29

 作者邮箱: caifushen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08-01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10-24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0-26

在阐释中理解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网友来稿)07-09

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网友来稿)08-04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07-20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地位(网友来稿)09-12

语文教学应当强化生命教育(网友来稿)06-26

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金钥匙(网友来稿)09-20

呼唤人本教育(网友来稿)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