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猫》翻译(九年级选修)

时间:2025-01-07 18:25:01 海洁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乞猫》翻译(九年级选修)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猫》翻译(九年级选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墙壁。病,害处。)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quot;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注释

  于:在。

  善:善于,擅长。

  患:祸害,灾难这里做动词。

  其子患之(患):忧虑。

  乞:向人讨,请求。

  中山:春秋时小国名,在今河北省。

  予:给。

  盍:“何不”合音。

  诸:“之乎”合音。

  弗:不

  是:这

  若:你。

  穿:穿透,穿过。

  远:表示距离。

  垣墉:墙壁。 垣:墙

  耳:语气词。

  病:害处。

  去:距离。

  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意思是“为什么要”。

  已耳:罢了。

  “吾将饥寒焉”“焉”是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不被翻译。没有意义。

  病:害处。

  赏析

  这首诗说的是家里的老猫死后,老鼠横行。听说别人家的猫要产仔儿,向人家讨要一只,并备好猫爱吃的鱼,等待猫仔儿的降临的情形。

  此诗之前两句写鼠之猖狂。“窥瓮翻盆”的意象生动传神,其字面背后可想见人的无奈。诗的后两句写主人公去聘猫。“狸奴”“衔蝉”都是“猫”的方言称呼。“买鱼穿柳”的意象,写主人公心情的急切;“衔蝉”之称有对敏捷神勇的猫的爱意,透过这画面亦可领会报复的快意。正是在无奈与快意的对立中,揭出了处于生存困扰中的人的窘态,使识者会心一笑,是无刺的调侃态度。如此状物,不独形象鲜明,确实也增加了许多趣味。这是深含“陌生化”旨趣的,是一种谐谑艺术。

  这事据说还有后集。黄庭坚集中还有一篇《谢周文之送猫儿》:“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或许这只“狸奴”就是黄庭坚要的那只猫仔。

  向人讨只小猫,事是生活中的一桩小事,诗也是一首小诗,写来浅易亲切,富有生活气息。李屏山《西岩集》中说:“黄鲁直天资峭拔,摆出翰墨畦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江西诸君子翕然推重,别为一派。”《乞猫》这首诗正体现了黄庭坚“以俗为雅”和“以文入诗”的特点。

  名家点评

  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乞猫》诗虽滑稽而可喜,千岁而下,读者如新。”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乞猫》翻译(九年级选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乞猫》翻译(九年级选修)】相关文章:

《库乞乞》教案07-09

《库乞乞》教案01-25

《老子》五章翻译(人教版高二选修)10-30

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节奏乐-“库乞乞”03-26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奥尔夫教学库乞乞》(精选5篇)09-01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08-21

《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08-20

编导(选修)10-03

专题指要:文言文翻译和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选修)11-03

《乞猫》翻译(九年级选修)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猫》翻译(九年级选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墙壁。病,害处。)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quot;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注释

  于:在。

  善:善于,擅长。

  患:祸害,灾难这里做动词。

  其子患之(患):忧虑。

  乞:向人讨,请求。

  中山:春秋时小国名,在今河北省。

  予:给。

  盍:“何不”合音。

  诸:“之乎”合音。

  弗:不

  是:这

  若:你。

  穿:穿透,穿过。

  远:表示距离。

  垣墉:墙壁。 垣:墙

  耳:语气词。

  病:害处。

  去:距离。

  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意思是“为什么要”。

  已耳:罢了。

  “吾将饥寒焉”“焉”是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不被翻译。没有意义。

  病:害处。

  赏析

  这首诗说的是家里的老猫死后,老鼠横行。听说别人家的猫要产仔儿,向人家讨要一只,并备好猫爱吃的鱼,等待猫仔儿的降临的情形。

  此诗之前两句写鼠之猖狂。“窥瓮翻盆”的意象生动传神,其字面背后可想见人的无奈。诗的后两句写主人公去聘猫。“狸奴”“衔蝉”都是“猫”的方言称呼。“买鱼穿柳”的意象,写主人公心情的急切;“衔蝉”之称有对敏捷神勇的猫的爱意,透过这画面亦可领会报复的快意。正是在无奈与快意的对立中,揭出了处于生存困扰中的人的窘态,使识者会心一笑,是无刺的调侃态度。如此状物,不独形象鲜明,确实也增加了许多趣味。这是深含“陌生化”旨趣的,是一种谐谑艺术。

  这事据说还有后集。黄庭坚集中还有一篇《谢周文之送猫儿》:“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或许这只“狸奴”就是黄庭坚要的那只猫仔。

  向人讨只小猫,事是生活中的一桩小事,诗也是一首小诗,写来浅易亲切,富有生活气息。李屏山《西岩集》中说:“黄鲁直天资峭拔,摆出翰墨畦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江西诸君子翕然推重,别为一派。”《乞猫》这首诗正体现了黄庭坚“以俗为雅”和“以文入诗”的特点。

  名家点评

  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乞猫》诗虽滑稽而可喜,千岁而下,读者如新。”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