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新起点 --中小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透视
李建平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全社会对语文教育改革给以了极大关注。1999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教材也随之作了调整。今年秋季开学,全国中小学将使用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小学、初中的起始年级使用调整后的教材。
此次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充分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深入分析、借鉴、吸纳了语文教育讨论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反复酝酿,几易其稿。可以说,每一个小小的改动,都凝结着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大纲(修订版)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⒈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功能性质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表明,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评估”等章节都有所体现。
⒉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常常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死记硬背,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大纲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重复的练习。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变以往每篇课文必须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教学程序,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如何学好语文,有关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训练。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此次大纲修订,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了加强阅读,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背诵篇目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四句)为主,课外阅读量为100万至150万字;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增加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神》、《子夜》、《围城》、《老人与海》等。新修订的大纲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大纲第一次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⒊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大纲不仅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也强调语文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是这次调整教材的突出特点。新教材增加了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领袖的文章,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鱼化石》、王力的《辣椒》、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老舍的《断魂枪》、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外国文学作品或文章,也突破了过去选文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新教材还增加了科技文章,如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还有爱因斯坦和梁思成的文章。
新教材文章的数量明显增加,由原来高中三年200篇增加到600篇,其中主要是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像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教材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同时,关于文学史、文学体裁、文学欣赏的一些常识,也穿插编排在书中,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审美水平,改变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和训练的倾向。
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改变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结构。长期以来,语文教科书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混合编排,优点是便于阅读与表达结合,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为了照顾到写,尽管编排了大量课文,但用力最多的是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阅读实际成了写作的附庸。另一方面,写作、口语交际在教科书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另外,以往教科书按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和议论三个阶段编排,使相当部分的文学作品不得不划进记叙、说明、议论的圈子,当作一般文章处理,把文学教育摈弃于外。此次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条线索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和议论“三阶段”模式,阅读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课内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语文读本与以往的语文课外读物有很大区别,其内容上是教科书的延伸和深化,地位上是课内教材的姐妹篇。
⒋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语文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此次语文大纲修订,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素质,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提出汉语拼音不要求直呼音节,声母、韵母和音节只要求抄写,不要求默写,识字由以往的“四会”降低为会写,了解意思,能在读写中运用。提出不考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不考词语解释,不背段落大意。初中将语法修辞、文学知识作为语文常识介绍,并明确不考。识字教学要求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词语教学应重视积累和应用,在阅读和表达的实践中理解词句意义,掌握丰富的词汇,不应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阅读教学要求与以往也大不一样,强调对阅读有兴趣,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淡化段、篇内容的理解,不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⒌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设计
此次语文大纲的修订,改变了内容和要求、知识和能力分家的状况,将教学要求整合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四个方面22条。
语文教学大纲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无论是教学目的或教学要求,都体现了连贯性和层次性。例如,小学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初中文言文占30%,高中文言文占40%;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此次修订小学语文教材追求的目标。教材要体现时代性──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引进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体现人文性──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既学语文,又学做人;体现基础性──注重培养识字能力、阅读理解和速读浏览能力,初步的实用作文能力和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体现科学性──从培养识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出发,设计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编排体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语文与生活同在。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多处提出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教学,这些要求是带有方向性的变革。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此次教材的修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必修课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语文读本,教科书的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以利于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和语文读本中,进行自学的历练。课文还配有教学重点、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以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另外,教科书还编入了一些资料,比如课文作者、作品背景介绍、对作品的评论等,给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此次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新修订的语文大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
⒎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到日程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上日程,提出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为使这项要求落到实处,大纲专辟“教学设备”一章,具体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设备应达到的要求。
大纲要求中小学要配备充足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足够的工具书以及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并从教学实际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网络资源。大纲要求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开发制作教学软件。
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多样化等特点,中学新教材的写作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为依据,指导学生写报告、总结、传记、读后感、科技说明文、小论文等实用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简洁明了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适当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速度,并提出量化指标。作文要求一般当堂完成,培养学生快速立意、构思和成稿的能力。
⒏结果和过程并重,教与学双向评估
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在教学评估方面有显著突破,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评估的要求,从教育观念、评估内容、评估方式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
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目标注重近期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修订后的大纲强调结果过程并重,教与学双向评估。强调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全面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针对以往评价过分强调知识记忆等弊端,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教学成绩和评估依据,对学生要从态度、情感、知识、能力几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检查,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阅读量、习作量、口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和参加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特别强调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语法修辞和文学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⒐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理解贯彻新大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至关重要。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在保证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给予了地方、学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更新、拓展的余地,为教师留下发挥教学才能和智慧的空间。另外,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的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中的创造性。
【语文教育的新起点 --中小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透视】相关文章: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04-14
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04-15
语文:新教材该有新教法04-14
2006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04-14
国家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水平让人失望04-14
语文新教材德育解读(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