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学案(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7 17:54: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说》学案(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主备人:

《马说》学案(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词语。    

三、学法导引 

这篇“说”带有寓言色彩,文章通篇比喻,千里马、伯乐等各有含义,控诉和讽刺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文章矮小精悍,却写得曲折而畅达。学习时要在质疑解难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注意体味作者犀利、练达的语言特点,仔细品味作者所寄寓的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特别是要学习赏析作者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中的写作特点,即“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特色。要在反复诵读,把握文旨的同时,辩证地分析文章的社会意义,从文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力量。

这篇文章的文字不算艰深,要注意辨析文中虚词的用法。 

四、预习提示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号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成就尤为突出,他倡导古文运动,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作《马说》。有《昌黎先生集》。 

2、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听老师讲故事]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学习过程:

<一>预习狩猎场

亲爱的同学们,俗话说“不去猎场,看不出好猎手”请你进入我们的预习狩猎场,看看谁预习的最好。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伯乐(       )    祗(        )   辱(      )    骈(      )

槽枥(       )(       )    食马者(       )        策(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才美不外见  (      )   

其真无马邪(      ) 

2、试写出下面实、虚词的含义

1. 祗--

2. 骈--

3. 不以千里称也--

4. 外见--  

5. 食马者--  

6. 执策而临之--

7. 食之不能尽其材--  

8. 不以其道--  

3、.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体裁是          。

你都做对了吗,如果没有请总结一下你的失误。

<二>积累展示台

“聚尘土而泰山”一点一滴的累积,也同样可以产生很大的效应。因而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点滴积累,构建知识的大厦,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能积累的更多,更好.

1、朗读课文、明确字音、语气、节奏。同时请同学们画出需要特别注意的词语或句子,小组交流提示

2、精读课文,对照注释,同桌间相互讨论句子的翻译,圈出意思把握不住的字、词、句,准备提问。

(你都掌握了吗,请把你的疑难问题整理下来)

3、 同学们展示你“战果”的时候到了,你能迅速的完成下面的问题吗?

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    其真无马邪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而伯乐不常有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解释下面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并试着说明词性

1. 执策而临之        (            )

2. 策之不以其道        (          )

3. 食不饱,力不尽,才美不外见(          )

4.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试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思维训练天地

同学们,你们已经扫清语言障碍了,你能不能通过阅读深入探究,跟作者进行超时空的心灵对话呢

1、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呢?

   

  

<四>拓展练习区

5分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故      虽      有名马,祗       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2)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

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

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

4. 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五>交流空间

君子和而不流,看待问题你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为什么,请有理有据的阐述你的观点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D.毛遂  勇于自荐脱颖出 

<六 >中考在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____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1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2006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卷 )

[简析]第①题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分析:这句话是造成千里马才干不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而“吃不饱,力不足”侧重在陈述千里马受害的现象。

第②题其真不知马也。分析:这句话与第三段中的每一句话都相照应,是最恰当的概括。有的同学可能回答结尾的整个设问句,这是不恰当的,概括段意的句子,应是一个明确的陈述句。

第③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分析:三段文字都写了千里马的可悲遭遇,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有的同学可能用全文的第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陈述他的观点,这一观点与全文论述的角度是不一致的,文章内容都是伯乐不在时的情况,而不是有了伯乐以后千里马如何受到重视。因此用第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概括全文的主旨是不恰当的。

第④题封建统治者。分析:本文作者论述的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批评的是封建社会中居高位而压制人才的人,批评的是一个群体,如果只答封建皇帝或封建官吏都是不全面的。另外,作者批评的就是当时社会的人,如果把“封建”两字丢掉,答案也是错误的。

二、

1.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

 

【《马说》学案(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必修)07-15

《荷塘风起》教学设计、评点及教学后记(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9

《马说》教学设计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14

八年级语文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25

关于《马说》教学设计10-22

《马说》教学案一等奖12-13

送东阳马生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6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沪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0

课文《马说》教学教案优秀12-09

马说语文教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