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预习提纲
熟读课文
找郁达夫的资料
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的诗文,对照本文加以研究
教学目的
1. 知识和能力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会运用
2.过程和方法
检查预习
分段朗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课堂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几幅图画所蕴含的思想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水似的遁世文学。”
整体感知:思考探讨
1、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
2、作者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慢 润 淡
4、北国之秋让作者梦萦魂牵,是哪些秋景让作者眷恋?请概括出五幅故都秋景图。
秋晨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槐图
秋果图
5、这五幅秋景图按什么顺序来写?
这五幅秋景图并无一定的顺序,是作者顺手拈来,随心而作,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6、把这五幅秋景联系起来的“神”是什么?文章是怎么体现的?
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晨图:破屋、浓茶、高天、驯鸽、牵牛(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
分析:种种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槐图:落蕊
分析: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给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感觉。
秋蝉图:衰弱的残声、嘶叫、家虫
分析: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
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凉风、闲人互答、一层秋雨一层凉
分析:北国清秋之雨忽去忽来,都市闲人互答悠然闲适,“我”超然于外观景,才真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秋雨的丝丝寒意。
秋果图:枣子、淡绿微黄、清秋佳日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
分组研讨
7、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丽的景物,只选取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描写呢?
提示: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社会环境、自然景观)两方面考虑。
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本文作者就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思考: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故都的秋(颂歌) 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形散而神不散、物我合一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作文训练,当堂写作300字的歌颂本地任何一个季节的散文,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10分钟)当堂加以评价。
扩展阅读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简注与简介
悚(sǒng)然:惊惧。 (cōng):金属相击声。 (lì)冽:寒冷。砭(biān):剌。黟(yī):黑。戕(qiāng):杀害。
此赋作于仁宗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译文: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故都的秋(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赛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16
故都的秋教案09-28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7-01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7-12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03-20
(精)《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