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感悟和创造(网友来稿)
王立威
早在30年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叶圣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0月第一版,第三页)”这就准确地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叶老的这段话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说写作重要,是因为写作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如果一个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中学教育,尚不能写出语句较为通顺,主题较为明确,结构较为完整的文章,那么肯定没有多少人认为这位学生是个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既然如此那么板子该打在谁身上呢?因此我想就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感悟、创造”这三点来谈谈。
翻阅当今一些中学生的作文,记叙文写老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 …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的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生遗憾… …议论文的论据也不外陈景润、张海迪、孔繁森、王宝森… …知识面何等的偏狭,内容何等的空洞。说到这儿就自然涉及到了观察的问题。观察是一种写作准备过程,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对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对象进行仔细察看,并以自己的情感作出判断翻。广义的观察除了指直接看到观察事物外,还可指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
对于写作来说,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为了获取材料,必须学会观察。观察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用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事物的真相。整体观察,即要求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对发生的事物做大范围的探究,要做很详细的全面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环节。局部观察则是一种不完全的观察,观察的范围有所限制,但窥一斑可见全豹,从局部可反映出整个事件的意义。
其次要注意正面观察和反面观察。例如对一热点事件可以从正反两面去观察,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文章才能令人信服。
总之,要注意调整好观察的角度,抓好事物的特征,观察得越仔细,则描写得越生动,文章就越感人。"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做法。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诗外功夫',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去熟悉身边的人物,洞察周围的事物。尤其要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养成其感悟生活的习惯"(王在《作文教学与感受能力的培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悟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可以使学生更热情地投入生活,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作文教学中,在强调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对于写作来说,需要感悟,感悟是写作的中心,是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面对生活,进行深思感悟,用精当的文字将其表述出来。看来写作涉及到三个因素:生活、感悟、表述,这三点都是写作中应处理好的。本文所关注的“感悟”包括了这三点内容。
文章就是表达思想,“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刘勰)。因此生活是感悟的发源地,是写作的源泉。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直接的,包括观察、调查、了解等;其二是间接的,主要来自于书本。
对于感悟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观察阅读。这是获取写作源泉的问题是学生亲自实践得感悟的阶段。即让学生围绕写作内容与要求去广泛地、有针对性地自觉阅读有关材料,或根据需要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触发写作灵感。
第二步:畅谈感悟。这是学生各抒己见互感悟的阶段。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感表述出来,把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东西交流于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由此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的内容得以升华。
第三步:系统成文。这是学生各自习作成文融感悟的阶段。其中选材立意如何,结构安排的怎样,语言运用的能力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过程。从起始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与选择,到大脑的转换加工成为主体的自为世界,然后编码、组合为全新的艺术世界,这整个流程,无不涉及写作主体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李绍开《创造作文教学》)比如在选择主题时,涉及主体的观察能力和直觉感悟能力;在构思时,涉及主体的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谋篇布局时,涉及主体的结构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见,写作中每一个环节的深入,都是主体创造的不断推进。中学生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如此。
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未能认识到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没有把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尽管有的教师在克服写作教学 中的随意性、孤立性、单调性、依附性等无序状态的传统弊端,建构科学的写作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但是他们大都把立足点建立在作为客体的文章写法上--诸如开头结尾、层次结构、谴词造句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论证推理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各种创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再写作教学中,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其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她当学生时从老师那学来的,而她老师的那一套又是从她们老师那里学来的,如此陈陈相因、旷日持久、毫无创造性的写作教学,必然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学生的写作创造潜能,导致学生写作的惯性和惰性。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在他们的身上不能没有创造的能力。正如国外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创造能力的开发比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它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就是将创造学的理论和中学写作教学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实施创造性教育:
(一) 努力营造有利于写作的创造性环境。创造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不仅和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而且也和环境密切相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创造性环境。首先,建立畅通的写作信息渠道;其次,完善激励学生写作的机制。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写作既是写作主体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写作主体心灵的展览、人格的体现。它不仅和主体一系列智力因素相关,而且更与主体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念、追求等一系列人格因素相关。因此,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驱动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说创造性人格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那么创造性思维则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面对同一问题有意识地用发散思维去指导和要求,引导学生多方向变换角度去认识分析,以寻求不同的答案。如教学《雷雨》,可抓住周朴园复杂的性格、情感的多变性,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作文,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四) 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是培养学生作文创造能力的根本保障。过去的作文教学,多是由教师定基调、定框架限制太多,学生为了稳妥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压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致使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这是一个必须走出的误区。一方面教师要使学生放下包袱,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创新,宏扬个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调动他们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因此作文教学要想达到“我手写我口”的境地,必须摆脱自我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教学之路,使学生养成观察、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从而才能实现“自能作文不待师教,自改作文不待师改”的教育目标。
作者邮箱qxjd@263.ne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感悟和创造(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在活动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网友来稿)09-02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06-19
立足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开掘和创造(网友来稿)10-02
创造和谐氛围 提高教学质量(网友来稿)08-21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07-20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08-01
孩子的创造性是怎样丧失的(网友来稿)07-09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0-26
依谱创词与创造思维(网友来稿)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