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与史学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4 12:32: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与史学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四中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与史学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对西汉以后史学和文学的广泛而深远影响,进一步领会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的丰富内涵;

2. 了解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高度艺术成就,感受其人其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3. 通过浏览本专题文选,加深对教科书中《史记》选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高度艺术成就,感受其人其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三、教学说明:

本专题仅作为《史记》选文在授课或学习中的参考资料(而不能作为讲读或自读课文去讲授或学习),本教案或者有讲座的性质。

四、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史记》与史学

一、 板书课题: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

导入:对司马迁《史记》的经典评价

司马迁因《史记》的创作,当之无愧地被后人尊奉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则成为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是一部真正体大思精(所谓体大,是指它的五体形式;思精是指它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历史著作,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创新精神和高度艺术成就。

司马迁“隐忍苟活”、择生践志的非凡勇气和毅力令后人崇敬,激励着后人;而《史记》这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著对汉以后社会文化各种领域的发展与研究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史界太祖,当推司马迁;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放眼历史,司马迁是中华文明伟大的整合者

本课时话题:《史记》与史学

二、 《史记》体例(形式上的创新)

1. 史书体例类别名目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回顾:《史记》五十二万余言,凡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结合专题文本拎出重点句

清赵翼、王鸣盛的评价:

“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后之作史者,递相祖述,莫能出其范围。”

之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春秋》;

其后班固、范晔、陈寿等著史“要皆不过小小立异,大指总在司马氏牢笼中”。

2. 区别编年体、纪传体,通史、断代史、国别体

--结合“(二)《史记》与通史”突出《史记》的首创性

例举有关史书《左传》《国语》《国策》等

3. 刘知几《史通六家》

前四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

三、 《史记》思想及影响(内容上的创新)

1. 内容宗旨:

《史记》取材闳富,又集先秦史学之大成,记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史公自序》中有三处郑重述及《史记》叙事的起讫;《报任安书》中亦有表述。(让学生找出文中原句作比较)

本书作为中学语文选修教材,只从文学、史学两方面收录了反映《史记》影响的材料。《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著,其内容和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艺术、民族、战争等各个方面,并非只限于史学、文学两个领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法天则地”是《太史公书》的总主题。

《太史公自序》概括《史记》的创作宗旨有四点

(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即总结古今一切人间社会史事,考治乱之源。

(2)究“天人之际,承蔽通变”,即探讨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展现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3)确立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系。

(4)“拾遗补艺”创一代典籍,继《春秋》之后,“成一家之言”。

概括起来就是,司马迁要完成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书知识的通史。内容决定形式,史记由五体构成。

2. 《史记》的创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结合《太史公自序》,让学生找出语句,读议评

隐忍苟活,择生践志

--结合《报任安书》,学生找出有关语段,读议评

秉笔直书,针砭时弊

--班固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结合选读专题三评价司马迁坚持实录的崇高史德。

煌煌巨著,彪炳千秋

--“究天人之际”,首先,司马迁把自然现象与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区别开来;第二,司马迁通过对实录史事的具体论述,对天道提出了质疑。(这是主流和精髓)

--“通古今之变”,为认识历史之变,司马迁“详今略古”(《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上下贯通三千年。仅百年汉史,篇幅过半,这是详今略古的布局。使历史的叙述波澜起伏,言简意深),“详变略渐”,“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等等。

--“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一个首创。这表明,司马迁作史,并不是历史资料的汇抄和事实的堆积,而是要阐明自己的思想。

小结:司马迁的伟大,特别体现在他创作实践中的不断创新精神。创新既是司马迁品格的集中反映,也是《史记》的最大成功。《史记》之所以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这部巨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创新。如:

一、 首创纪传体

二、 首创贯通古今的通史

三、 首创“太史公曰”的史论形式

四、 首创经济史传

五、 首创军事史传

六、 首创学术史传

七、 首创民族史传

八、 首创各色人物的类传

九、 首创语译古文

十、 首创历史文学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创新,主要是他立意高远,能够坚持实录的写作精神。

四、司马迁和《史记》的地位

司马迁的崇高人格和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实现了“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二是勇于探索和创新,创作了划时代的纪传体通史;三是严格地忠实于信实可靠的历史,不与圣人同是非。这些精神和品格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有三位文化巨人--周公、孔子、司马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华文明进行整合,影响至为深远。周公首次文明整合,以“德”释天命;孔子第二次文明整合,首创“仁”学;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作《太史公书》,第三次文明整合,提出“法天则地”。孔子五百年之后而有司马迁,其父老太史公司马谈早有继周、孔绝业,复兴文明的迫切的使命感,临终嘱咐司马迁(找《太史公自序》中原话),司马迁心领神会。司马迁肩负着历史的、时代的、家族的重大使命!是中华文明伟大的整合者!

--司马迁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创作《史记》;

--《史记》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的标准来评论人物;

--《史记》中的理想人物,如屈原、蔺相如、荆轲等身上体现出司马迁对人格价值的看法。(以上三点可结合前面有关专题讨论)

《史记》是“论治之作”,斐然的文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论治的要旨;

《史记》是中华民族心灵和智慧的伟大载体;

《史记》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坚强纽带。(以上三点见教参)

五、读《知同学》,谈司马迁之死与《史记》,品《报任安书》有关语段

备课参考

《史记》(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注释)

《古典文学知识》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与史学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史记》教案04-21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13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5-28

《松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6-1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20

教学设计教案05-19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19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01

白色鸟(教学设计A ) 教案教学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