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情境、有层次--评说李苑芳执教的《山羊兹拉特》一课的主问题的呈现方式
陈伟赛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为了让主问题得以落实,往往还有其他的辅助问题所引出的内容,构成一个具体而血肉丰满的情境。这些问题往往分成两个段落,分别是起始阶段、过渡阶段。
为了深化主问题的内容,此后通常还有延伸问题,起到拓展视野、深化认识的作用。
本节课的主问题是:文中哪些文字充满了情感?它们怎样打动了你?
在回答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对主问题进行层次划分:找出渗透情感的画面,触动心灵的声音,特定意蕴的环境。
为了让这个问题成为课堂上的核心问题,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时候,我们都是听着爸爸妈妈的故事长大的,还记得你们记忆中那些难忘的童话故事吗?
要想让读者哭,必得作者自己先哭,想让读者笑,作者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得咯咯地笑出声来。还举巴尔扎克和曹雪芹的例子,说明本文的文字是充满作者的情感的文字。至此,顺势引出主问题。
这种设置情境式的问题导出方式,让整堂课充满了暖暖的情感氛围,
主问题之后,还有延伸性问题。本课的延伸性的问题是:这份浓浓的深情应该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直接的、煽情的还是含蓄的节制的?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教师还特地呈现了两段自己补充的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含蓄的力量甚于放纵。这样,学生的关注重心就由文字所呈现的内容变为关注文字表达本身,而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延伸性的问题的呈现,使得课堂的重心由所指(对象)回归能指(言语)。
起始--过渡--主导--延伸的问题呈现方式,一来避免了直接展示问题的突兀,二来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主问题设计能统摄全文,驾驭课堂。问题的设计有情境,问题的呈现有层次。这样呈现,从教学内容来说,整体感强,定位恰当;从教学环节来说,紧凑自然,不枝不蔓,效果良好,有利于深化课文理解,调动学生思维,丰富读解的内容,提问是准确的,有效的。
当然,就我本人的体会,还有两点商榷意见:
一是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在录像中,教师曾经问道:请大家看看作者借助文字记录了哪些情感?或者说,哪些文字充满了情感?
其实,这两个问题指向的内涵是不一致的。前者指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要加以探究,也许应该从他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缘由去推求;后者指向的是读者的阅读体验,它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这感受或许是对语言的体悟,或者是阅读过程中引发的联想、想象和观感。前者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准确地理解作者,作品是重要的依据,但是创作背景也是不能忽略的参考资料,而这堂课里,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使命被摒弃在关注视野之外。后者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引发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地读出自我,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到体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有了拓展的空间,在联系实际、联系自我的心灵方面有个抓手。
二是问题是否具有延展性。“文中哪些文字充满了情感?它们怎样打动了你?”这个主问题串起对课文的理解,能细化对文本的研读。但我认为,主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保持设计的完整性、简洁性,也不仅仅为了师生对话的序列性和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它应是为了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使能力得以提升。它的目的不是自身的完善,而是提高课堂品质的手段,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那么,这个主问题的难度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呢?
正如教师指出的那样,《山羊兹拉特》曾经入选小学生语文课外读本,那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在自发状态下,也能顺利地读懂这篇文章,也能感受文中的普遍情感--爱,亲人之间的关爱,人与动物之间的情谊。那么,这篇文章放到高中,让高二的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能力的主体来学习,并且是在教师--这个更为成熟的阅读者的引领下,以课内研讨的形式--那意味着更多可供生成的课程资源,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否体现语文课、语文教师应有的价值呢?
固然,这些问题的设计,这堂课让学生深深地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并为之感动。只是,我还在想,除美感之外,我们还能不能向文本要求深度,除了感动之外,我们还能不能向课堂要求领悟?
【有情境、有层次--评说李苑芳执教的《山羊兹拉特》一课的主问题的呈现方式】相关文章:
《山羊兹拉特》教学案例(肖培东课堂实录)04-14
夸张有几种方式?04-14
生子过多:子课题有问题04-14
有个性的孩子并非有问题04-14
语文主问题设计的意义04-14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歌手与哲人(1)04-14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歌手与哲人(3)04-14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歌手与哲人(4)04-14
当代文坛评说04-14
两百名师作家直陈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