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1 10:10: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张佳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与我校两位教师共同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我们选择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刻着手准备。《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的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无法涵盖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学生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深沉的情感作为我课堂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设计了如下的第一个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文章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3、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四、教学课时

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个人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情况

(三)进入文本,体悟乡愁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文章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作者真正开始写听雨是在第几段?

3、齐读第五段,分析余光中为什么会想到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

宋词中的人生境遇 游子之情 家国之痛

人生际遇

家国之思

现实中自己的人生境遇 在岛上听雨凄迷

4、再次齐读第五段,在他听雨时还有哪些联想?为什么作者在听雨时会有这些联想,或者说这些联想背后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味大陆体听雨时的凄迷--游子之情

蒋捷的词--家国之痛

王禹偁《黄州竹楼记》--文人之趣

回忆江南的雨--故国之思

公寓时代来临,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现实之忧

回味大陆听雨时的凄迷。这是种游子之情;蒋捷的词里既有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又有整个世局的风云变幻,这是种家国之痛;王禹傅的《黄冈竹楼记》写的是文人之趣;回忆到的江南也并不因为是江南人而忆江南,自古文人都有相思怀归的情结,这是故园之思:公寓时代的来临,瓦的音乐竞成了绝响,现代文明挤兑了听雨的美感。这是现实之忧。

(四)情感提升

1、你们在听雨时有游子之情、家国之痛、文人之趣、故国之思和现实之忧吗?这些联想是和人有关,和人的生平经历有关。(出示于光中对于乡愁的理解)

(五)拓展提高

1、看来乡愁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情.它是有根基的,它的根基是什么--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

2、这种文化乡愁并不是余光中一个人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都有这样的意识。

(六)结束

古诗上说“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也许同学们从未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这些人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仍可以感受着他们的感受,乡思着他们的乡思。在行将下课的时候,让我们再来欣赏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诗《当我死时》,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很不满意,设计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我感觉到我自己抢了学生的发言权,整堂课下来,尽管流程很规范,但总觉得学生对于文本,学生大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能深入进去,因而对余光中在此文中抒发的情感体会不深。课后,组内的老师也向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沈良妹老师就提到,我的教学设计中“自主品读”这一目标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由于课堂的切入点放在了对目前的学生而言难度较高的蒋捷的词上面,导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偏多,学生自主解读的时间偏少,因而这个目标没有达成。还有老师提到我在教学过程中由“听雨”这一部分到情感提升这一环节的过渡处理显得较为生硬。整个教学环节略显繁琐等等。

针对这些意见以及我上课时的反馈,我又重新调整了我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大胆摒弃一般文章按照行文顺序理清思路的办法,直接进入到文章的第五节,也就是重点--“听雨”,让学生自主品读这一部分,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相机解决一些如字词、停顿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学生的体悟文字自然过渡到“乡愁”这一话题,出示余光中对“乡愁”的解释,提升学生的情感体悟,并且把学生对《听听那冷雨》一文的理解由简单的“乡愁”提升到“文化乡愁”“文化寻根”的高度,然后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这样,就等于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听雨”背后作者所传达的乡愁意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上面,至于文章的诗歌语言和独特意境的理解,则穿插在课堂之中。以下就是我修改之后的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文章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3、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四、教学课时

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个人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情况

(三)进入文本,体悟乡愁

1、读文先读题,由文章题目引入听雨。自读文章“听雨”的部分,找出听雨的句子,进行品读。

2、为什么是“冷雨”,在听雨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位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听雨时作者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游子之情、家国之思?

(四)情感提升

1、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与我们同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的想家完全一样吗?什么是乡愁?出示余光中对乡愁的理解。引出乡愁的根基--中国的传统文化。

2、回到文章前半部分,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文化乡愁、文化寻根)

(五)拓展提高

1、这种文化乡愁并不是余光中一个人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都有这样的意识。

(六)结尾

出示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上完课后,我也去听了我们另外两位老师的课,胡春英老师的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体悟《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中优美的意象以及意境,进而上升到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散文的意象意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而刘燕老师则以朗读为课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两堂课都上得十分大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这次《听听那冷雨》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我认识到应该文本是学生体悟文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吃透文本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且我也似乎理解了新课程中倡导的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这个观点,同一篇文章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方法加以利用。文本的研习、阅读方法的教授、阅读能力的训练、文化的感染和浸润,都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个性、活力和生机!这也许正是新课程的所追求的目标吧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09-12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11-22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大全2篇)03-19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06-0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08-16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09-22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09-02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0-24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09-04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