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设计总论:河床、

时间:2024-09-07 13:53: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设计总论: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边界遥望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人教版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设计总论: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边界遥望 教案教学设计

1、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式:

5、 自读品味法

6、 导读提升法

7、 讨论交流法

8、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 多义性

2、 跳跃性

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3、 可感性

具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要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 音乐性

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

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军,任宣传队员。同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88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㈡精读探究

1、 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外在 内在

地域(空间) 巴颜喀拉(源头 ) 高远

躺倒、屹立 横贯、气势、坚实

滋润、干枯、浩荡 雄性美:宽厚、壮阔、博爱

父亲:慈爱、深情

历史 怀念黄河象 古老、浑厚

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 饱经沧桑

通都大邑、驰道

现实 把龙的形象重新推向世界前台 富有使命感

色彩 丰富、华丽 不同流俗

姿态 体魄多毛 粗犷

纵、横、屈曲、下陷、切开 大千众相、包容万端

2、主要的语言特点

⑴不同流俗

句式:拒绝外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紧张中的和谐

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显得不可抗拒,魅力无穷。

⑵大气雄浑:雄浑、高亢、阳刚、大气。不拘小节,注重内在。大生命的大气概,有力的生命律动。

⑶修辞奇特:拟人、排比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⑶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

乡愁

内伤

咯血

冷雾

⑶意象:

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设计总论:河床、】相关文章:

第四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7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8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7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09-02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教案10-10

第四单元《童年的歌》教案09-12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0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案08-15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初一05-31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07-07